游九龙山记

无心打扰

时间:2019年11月16日 .共发485篇. 12关注

九龙山归来已经二日,旅途的劳顿消减后,细细体味,那份自然的山水之乐,却时时萦绕心头,决定学学王安石和欧阳修,把那份山水之乐,得之心而赋之文,也于是在紧张的高考后,终于又拿起笔,写下如许文字。 

我们要去的九龙山在丹陵县境内,九龙山中有我们神往的竹林寺。刚到丹陵县城,停车驻足,便有热情的市民耐心地给我们介绍路线,让我们这些游客陡然升起对这里的人和物莫名的好感。

离县城21公里的九龙山并没有想象的巍峨,绕山的金牛河也因为养鸭的缘故变得浑浊而且有些许臭味,让刚下车的我们不觉有些失望。想象中的山总是与水相连,而这一条臭臭的河流,之于青城之岷江,之于峨眉之清音阁,确实差得太远。记忆中东坡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用不上的了。但天气正好,七月里的这个星期六居然阴阴的,且有些微雨甜透眼脸,像极了《雨中登泰山》时的天气。

我们且登山去。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取名九龙山当是因了九座山峰而得名。那臭臭的金牛河中,不管深浅,我想是不会有龙的。金牛当也不会有,水牛倒有两三头,悠悠闲闲的悠游着,闲看我们这些远方的旅人。进山的路被一道铁门把住,那里居然就是竹林寺的入口处。一般的寺庙多在山之顶峰或者山之险要处,而竹林寺就闲闲的在山脚坐了下来。古时的得道高僧,多在深山修炼,为的是避开世人打搅,于是他们得道了,成了一代名僧。我猜想竹林寺的创立者是一个闲适的僧人,寺中并无他的记载,他因喜欢这里的山水就住了下来。每天晨起观水,暮听急归的鸟鸣。这样诗意的栖居,他当是一名诗人。这样的生活,当是我们这些城市挤压的人向往的生活。我不觉有些喜欢这里了。

竹林寺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水竹,竹林寺当因此得名。这些竹子虽无蜀南竹海之盛,也无大竹楠竹之挺,无成都望江公园竹园之奇,这些竹子,多是实用型的经济竹,或旁逸斜出,或默默伫立,也自成风景。

th (25).jpg

行之于此,眼中满是逼人的绿,间或有小小山泉相映,却也浓淡相宜,让人无由想起家乡。我的家乡大竹本以竹闻名,但那些修葺过的楠竹,却总觉让人为的东西破坏了自然的和谐。而这些竹子,一丛丛,一簇簇,就自然成了一处风景。大自然的美,于景、于人、于心,都霎时展现出来。

拾级而上,就是竹林寺了。室外的铁笼中关着两只猴子,一大一小,在笼中吱吱乱窜着。远离了那些苍翠的山,他们相依为命,却又相互竞争。在寺外关着的两个生命与寺中的普度众生的信条,形成强烈对比,陡觉大煞风景。但细想,如把孤独的两只猴子放之于山,他们的运命又会如何呢?强大的人类和渺小的猴子在寥寥鈡声中默默对峙,让人想及生命,想及世间的人人事事,不觉陡生一股悲悯之情。同行友人和两个孩子纷纷拿出食物喂养他们。于孩子,我想,新奇的成分为多;而于我们成人呢?我想,在寺前这逼人的一处笼子的存在,总让人想及世事之艰,想及挣脱名利场的那份向往。且让他们为了食物斗去吧,大猴把小猴打得吱吱乱窜,我是看不下去了。

寺是简单的寺,无报国寺之雄伟,无万年寺之久远,只独独的一通寺院。若无寺中的几尊菩萨,几十块坐榻,以及传统的“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佛号经声唤回苦海迷路人”牌匾,是让人想不起香火的。那份简单的存在,让人也无由内心静穆下来,沉静下来。在这里喧嚣不在,繁华不在,倒颇应和此时的心境:“竹林深处有人家”。人家吗?但此刻这样的诗句却明明窜入脑海。

绕过竹林寺旁的小道,绕过寺院旁的坟墓,龙脊山中最著名的风景“通天坡”赫然就在眼前。说是通天坡,其实只是陡陡长长的一段石级,通天当不可能,但站在坡下,看几乎垂直的长长的一段,心里还是有些畏惧的。“后人抵前人足”,真有这样的味道。我们正在迟疑,两小儿已欢蹦跳跃地向上爬去,我们这些成年人只好缓缓向上了。

01300000302699123004611981265.jpg

通天坡凡三百六十五级,我想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每天都在爬坡,一级一级,艰难而幸福。一晃四十年,那个懵懂的少年也有了如许情怀,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许多道理。两个家庭的女人穿着高跟鞋居然也一级一级爬了上来。舒适的城市生活让我们都变得富态了,而这一份辛苦,却明明让我们感受了许多许多。

两小儿已在山顶欢呼了,我们不觉加快了脚步。终于站在了绝高处,远山如黛,影影绰绰,近山苍翠,鲜绿逼人。“一览众山小”,真是的。龙脊山虽无泰山之高,但看九龙俱在脚下,顿觉成就十足。我们在山顶大声喊叫,群山相和,那奇妙的和声,像交响乐。有个故事说,一个小孩心情不好,对群山说“我恨你们”,群山回应了同样的语言,他更加生气;后来智者告诉他把“我恨你们”改为“我爱你们”,保证不同。小孩应约,在群山的回应中懂得了许多道理。我们也在山顶喊着“我爱你们”、“我爱儿子”、“我爱老婆”等等,那一刻,群山都被我们感动了。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爱你”这样的语言,我们往往说不出口。但在如此的环境,如此的氛围,我们喊出来了,喊得真切,喊得自然。大自然让我们褪去伪装,还原了真实的自我。

下山的路变得轻松。由于少有人来,路上杂草丛生,落叶遍布,两小儿大呼小叫,倒更显幽静。匆行一段后,我们就到了龙脊山的龙脊之所在。名之龙脊,取其形也。由上往下观之,真就有点像一条曲曲折折的脊背。

这里立着几块碑,皆是前几年眉山政界名人,如余斌,钟建初等。不过,听朋友讲,钟建初已经因为贪污腐化被判刑14年。看他在龙脊山留的诗句“朋友,你见过龙吗,你见过龙脊吗?我看到了龙,我见到了真正龙的脊梁。”碑刻上的文字还栩栩如生,但世易时移。我不觉想起捐资助学,播撒仁义的田家炳先生写的一首诗《碑》,录于此,算是共勉。

有一种碑

它用石头砌成

立在我们日日行走的路径

它 成了风景

有一种碑

它砌满了精神

立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它 成了天平

天平不仅能权衡重量

也能衡量风景

更能衡量我们的内心

石头砌成的碑

终有一天会风化

归于烟尘

而立于人们心中的丰碑

则会与日月同辉

与天地共存

11052212461343021.jpg

紧挨龙脊山的丞相湾,是南宋德才皆备,身居相位的李焘、李壁、李直父子三人,与龙脊山的钟建初等人的碑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九龙山无人管理,野草丛生,枯枝遍野,而丞相湾干干净净,倒颇应和了我对碑的认识。

沿着下山的路向前,我们又回到通天坡,竹林寺,两只猴子还在吱吱乱叫。两个小时的山路下来,不觉有些累了。城市生活让我们四体不勤,周末的这次远足,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

在竹林寺门口,我们遇到用鸡公车搬运树木的僧人。小孩没有见过鸡公车,同游友叫两小儿一边一个推着下山。两小儿一路兴奋得大呼小叫,引来路人羡慕的目光。而那份父爱,在那个阳光的午后,晾晒得如此纯粹,那份简单的快乐,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让阳光的汉子汗流浃背,而笑意却写满慢慢苍老的脸。

又见臭臭的金牛河。热情的船夫让我们放弃了步行。隆隆的机器轰鸣中,我们离九龙山渐行渐远。再见了,九龙山;再见了,竹林寺!

回来的路上,我们去到农家买西瓜。孩子们满是好奇,在西瓜地里东挑西挑,而且在挑的西瓜上认真刻上自己的名字。于孩子,天然的农村是他们永远的好奇;于我们,我想及家乡,想及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想及庄稼成熟过程中的一切细节。

有人说,旅游是从一种喧嚣走向另一种喧嚣。九龙山的这次出游,我却收获了一份宁静,一份恬淡,一份感悟,一份心灵的浓淡相宜。

听丹棱的学生讲,九龙山上还有著名的“一线天”等风景。这次无缘错过,不知哪年才会故地重游。唉!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