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

小雨

时间:2021年08月25日 .共发2609篇. 23关注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即清,当万物清净,当其被覆,万物皆清,故名。”清明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所以,“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祭祖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是谨慎追求遥远未来、关爱和谐家庭、履行孝道的具体体现。清明节在仲春和晚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按照旧俗,扫墓时,人们要把粮食、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带到墓地,给亲人的坟墓献上食物,烧尽纸钱,为坟墓培育新土,折几根青枝插在坟墓上,然后磕头行礼祭拜,最后在清明节吃酒回家扫墓。其实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节的传说始于晋文公介子推的服丧。唐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入墓”。因为寒食与清明的联系,逐渐流传到清明扫墓。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在古代,孩子们去扫墓的时候会放风筝。有些风筝配有竹笛,风一吹就能发出声音,就像风筝的声音一样。据说风筝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src=http___01imgmini.eastday.com_mobile_20190404_20190404202820_90b28afa77cbbdce40aeb69de2a5fc7d_1.jpeg&refer=http___01imgmini.eastday.jpg

清明节有许多失传的习俗,如穿柳、射柳、荡秋千等。这在古代已经流传很久了。据记载,清明节最重要的是辽代的习俗,从朝廷到平民百姓都喜欢荡秋千,女士们聚集在一起,踏青之风极其盛行。清明节在北宋非常普遍。张择端传世的《清明上河图》现在描绘的是北宋惠宗清明时期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

src=http___hiphotos.baidu.com_doc_pic_item_dcc451da81cb39db02824fb5d9160924aa183096.jpg&refer=http___hiphotos.baidu.jpg

据说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仪式,后来乡亲们也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固定习俗。本来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在唐朝,祭扫坟墓的日子被定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名称也来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氛。冬至后的第105天,是清明节。清明节持续15天。作为节气,时间是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满,天气晴朗,田野光洁,大自然处处充满生机。称这一时期为“清明”是一个恰当的词。冬至后105天,被称为寒食。从前是禁止吃冷食的,所以也叫“寒食节”“禁烟节”。根据民间传说,冷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绵山介子的燃烧,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最早流行于山西。在过去,寒冷的食物切断了火。第二天,宫殿里举行了钻木取火的仪式,许多人用柳条互相乞求取火。

src=http___img.zcool.cn_community_01ccfa5ac5c99da801212573343c67.jpg@1280w_1l_2o_100sh.jpg&refer=http___img.zcool.jpg

清明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避难,逃往他处。随行侍从之一的介子推,有一次在晋文公缺粮的时候,偷偷“割股侍奉国君”,这深深打动了重耳。后来,晋文公回到中国继承王位后,奖励了他的功绩,却忘了推介子。介子推不计较家产,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当时,有人抱怨,还写诗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很快就传到了晋文公的耳朵里。晋文公羞愧难当,亲自带众大臣到绵山请介子推回朝廷做官。介子推不想出山,就躲了起来。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主意,说,不如把火烧山放进去,三面点燃,留下一面。当火开始时,介子会把自己推出去。晋文公下令解除火烧山,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熄灭后,没有介子被推出。看着山上,介子推着母子俩去抱一棵烧过的大柳树,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了祠堂。火烧山被安置的那一天被定为寒食节,告诉全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每年只吃冷食。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徒步、亲近自然、关爱新生的春季仪式。作为清明节的重要节日,祭祀、徒步、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思节。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