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丨写春联

荡秋千听故事

时间:10月27日 15:14 .共发320篇. 11关注

小时候我热衷于写春联,五年级开始就正式进入写春联的行档中,初次还真有些胆怯,满脸发热,心慌手抖,次年就好些了。

R-C (12).jpg

红白喜事贴对联,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一年到头每家每户门前都留有红色印迹,农村人家门口不仅贴春联,门叶子上还得配以门神图画和“开门大吉,出行大吉”的附联,家中所见之物几乎都得贴上与春联相配套的吉祥符。

87a44483632f4140ad2fb14695450ee3.jpg

写春联比平常写对联更庄重,因为这是一年一度的兆头。首先要选好纸。尽管那时普通大红纸才1角钱一张,一张纸一般裁出3副对联,连同横批,体面的裁两副,横批另配。按照选好的字数将联纸折成相同等份,再对角折出交叉线,以便写出字来齐整均匀、不偏不倚。先前还没有墨汁,读书时上写字课用的是土墨,写春联时要静心匀气,一气呵成,写完一副后才能放松片刻。毛笔更讲究,虽然条件差,难以满足质量要求,可大小必须讲究,一般用中毫。

写春联是一件很体面的事。农村山乡历来尊重有文化的人,看不起“大字墨墨黑,小字认不得,算盘打不响,填字不合格”的那般人。写春联是文化人展示自己的大好时机,也是学子们在校外的一个重要考场。每到年底,父母亲见我有写不完的春联,不但不怨我不帮忙做家务,而且母亲情愿自己忙,父亲乐意折纸。村里的人也看得起,对联的重担落在了我肩上。

R-C (8).jpg

农村人喜欢欣赏对联,写对联时总会围着一圈人,他们的眼睛与执笔人一样专注,气息与执笔人一样平稳,等到一联写成,他们才开始品头论足。尽管他们中间不少人认不得几个字,根本就提不起笔来,可插秧栽菜横平竖直、粗细均匀的道理都懂,也精。对联写得好,赢来的是羡慕的目光、夸赞的言词;对联写不好,往往会遭受白眼和唾弃。每当听到赞美鼓励之词,我脸上比当了三好学生还亮,见父老乡亲在跟前排着队,我心里比吃了蜜糖还甜。春节期间是乡亲们最轻松、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走亲访友无不欣赏一路春联,茶余酒后无不品评一番春联。

农村人对春联内容不苛求,只有意思好就行。好些乡亲求联时,问写什么?他们就说:随便,照书上。书是《农家历》,薄薄的小本本。

农村人家的对联、特别是春联质量也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门前的春联由粗糙的红纸变成了光鲜的蜡光纸,单调的黑字也变成了描金镀银的多色字,到后来根本不用手、而用电脑写了,春联印制成了一种商业行为。家家追逐着贴上了质地优美、书写工正、甚至花团锦簇、龙飞凤舞、饱含吉祥如意的印制春联,内容千篇一律、年年不变、城乡如此。只是人们欣赏春联的热情冷漠了,斗地主、扎金花、打麻将的风气却热起来。春联这道永不消逝的红色风景线,只是不可或缺的节日标志、喜庆形式罢了,失去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也就淡化了乡亲们的欣赏欲望。

4c804dc4e74348e5a13eabfda5e4ed13.jpg

新春佳联这一道道饱含乡土情谊、倾吐百姓心声的靓丽风景线,比美味的土菜更迷人,比浓烈的土酒更醉人!这时我才深深感受到,文化之根始终深藏于老百姓的土壤中,天在变,地在变,环境在变,生活在变,人们的追求永恒不变,这正是农村人的情结。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