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阳光明媚温暖,出去走一圈,到处都是晒太阳的人,脸上带着蛰伏一冬的微笑,沐浴在阳光下,神色自若,悠闲自在。
中午时,阳光爬上阳台,照在沙发上,茶几上,电视上。凡是光滑洁净的家具表面,都反射着刺目的亮光,看什么东西都是一片苍白,这大概算作光污染吧。
起身拉上窗帘,阳光便留在窗帘上,踯躅在阳台上,流连在外部世界了。屋内的物品清晰可见,不再有那种令人眩晕的光。
每个人挑选地产的时候,首要的一点是位置好,然后看日照时间。如果周边都是高楼,总见不到阳光,这种房子是万万买不得的。生活中必须要接近阳光,这才真实。
人们崇拜阳光,喜欢阳光,这生命之源,总在诗歌里、画作里和影视里出现,视作人生中最珍贵的大自然馈赠。
然而,对于阳光,人们并非随时都需要,有时只需知道阳光在,即使没有照拂在自己身上,也心满意足。就像爱人的陪伴一样,即便一句话不说,一个眼神也不抛,只默默陪伴就很幸福。
早晨起床,我们渴望阳光,如果乌云密布,见不到阳光,心情就难晴好。傍晚时夕阳西下,万千晚霞,甚是美丽,倘若披着霞光,跟着夕阳映照下的影子回家,也一定很温暖。
其实,我们每天用到阳光的地方并不多,不像那些拼命生长的庄稼、花草、树木,也不像那些直接利用阳光资源的动物,依赖阳光,离不开阳光。
当阳光强烈时,我们会打上太阳伞,顶上太阳帽,戴上太阳镜,抹上防晒霜。
当阳光充足时,我们会拉上窗帘,支起防晒棚,走在树荫下,昼伏夜行。很多场景,人们是在躲避阳光,而不是亲近阳光。
人们歌颂阳光时,一定饱含深情,觉得离开阳光就不能活下去,生活就失去意义。而阳光直达时,则想尽办法过滤掉紫外线,过滤掉阳光的温度,过滤掉太阳的深情。
一边是渴求,一边是推辞,一边是张开怀抱,一边是躲避逃离。
人们贪恋阳光,又惧怕阳光,这样的矛盾并未在心中留下波澜,仿佛是理所当然。任何事物都必须服务于人,而不是人去祈求、去争取,这是作为人的优越性的荒唐想法。
人若贪婪,万般皆下品,任何事物都是人的附庸,需听从人的指令,需为人的生存牺牲。世间便无敬畏,行为肆无忌惮,征服,破坏,战争,掠夺。
而阳光总是那么无私,从未因人的不恭敬而减少照射。太阳一直都在,人心却一直浮动。
如果有一天,人人都懂感恩,知敬畏,世界便和谐,人间就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