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活法吧,你的人生也许会不一样!

荡秋千听故事

时间:2021年12月05日 .共发320篇. 14关注

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子,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抢救,原因当然是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生气。

必须要洗胃,随行的家属都同意,女子却不肯。想来也是,好不容易吃下去的,苦苦的药片,还喇嗓子,怎就那么轻易再排出来?于是,医护人员和女子僵持着,时间在一分一秒溜走,家属尤为着急,声情并茂地劝解女子,差一点要跪下来。

R-C (19).jpg

女子寻死之心并不强烈,服药只是一时冲动,或者仅仅是为了吓唬那不争气的老公。老公服软,连连承认错误,举手发誓下不为例,给足了脸面,这才就坡下驴,配合护士洗胃,折腾了一阵之后高高兴兴地回家,夫妻俩相安无事。

我一直很佩服那些敢于结束自己性命的人,不管男人还是女士,都是同样勇敢。在我看来,自杀比谋杀他人更要难以下手,对自己狠才是真的狠,同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自己的总比别人的要看得重。尤其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屈辱和不满,竟然舍得向自己下手?而且还是狠狠地,不留后路的。

一些病态的人,生活在完全错乱的精神世界里,左冲右突也转不出来,个中痛苦别人无法体会。当有一天实在坚持不住,整个精神崩溃了,便开始尝试以自杀的方式一了百了,即便如此,用的力也是循序渐进的,很少一次就能成功。这是相对较能接受的,毕竟精神状态与常人不同,做出异常举动也在情理之中。

可精神正常的人,倘若突然举起锋利的刀子,割自己柔软的手腕,或者站在高楼之上不顾一切地往下跳,却是令人惊异,很难理解此类行为的动机。

说不理解,其实还是能从一个人的性格中看出端倪。

生活是个大熔炉,大家貌似随意地丢在里面,其实却是遵循着固定的规律。如果环境适宜,左近的人相处和睦,家人相亲相爱,那必然会幸福无比,没有烦忧,没有竞争的压力,更没有痛苦和委屈。

人们无疑都会喜欢这种一切顺利、心想事成的状况,只有外环境的风调雨顺,才可能造就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内外交融,和谐大一统,这样的人生令人心旷神怡,众人向往。

事实上哪有这么完美的没有bug的程序?所谓熔炉,是有着锻造的功能,迟早要架起炭火腾起高温来的,人们不得不面对未知力量设置的各种障碍,强者生存,弱者消亡,人类在跌跌撞撞中阶梯式提升。

OIP-C (12).jpg

社会要发展,文化要进步,人种要改良,没有压力哪来的动力?

既然不完美,总会有人渴望完美,努力追求,孜孜不倦,不达目的不罢休。但倘若达不成愿望,便很容易钻入牛角尖,陷进没有窗户的黑屋子里,再也走不出来。

也就是说,贪欲和心死是相对的,是心理上的两个极端,这也是高智商的人更容易精神失常的原因。

古代的烈女子,求死义无反顾,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

康熙年间福建的曾姓烈女,丈夫临终时说:“我死了,你能不能跟我一起去?”曾氏含泪答应,但丈夫仍睁眼不语,曾氏指天发誓,这才含笑而死。曾氏为了这个承诺,三番五次上吊,都被家人救了下来,最后公公竟然因此告到县令那里。县令判曾氏应该代夫行孝,可还是不能阻止曾氏求死之心。

曾氏的自杀,本不是因为与丈夫情意深重,只是圆一个誓言,对她而言,再也没有更高等的价值观约束她的这一追求了,便一门心思就死。人要是钻入死胡同,只认这一条道,任何人也无法拉回来。

而为情所困、自杀殉情的不在少数、爱情可以蒙蔽人心,沉浸于欢乐与痛苦的强烈对比中,像是冰雪两重天,滋味肯定不好受,再加上偶发事件的刺激,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一死百了的心思。

还有生活困顿,走投无路的,并不会认同“好死不如赖活”的古训,未来没有丝毫希望,看不到光明,活着就是折磨,没有出头之日,向自己挥刀倒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电影《绣春刀2》中,陆文昭站在惨烈战场上,望着堆积如山的军士尸体,说:“这样可不行,要换个活法!”且不管陆文昭换了怎样的活法,是否成功,单就他那种在经历了深切痛苦、精神摧残的情况下,不放弃不萎靡不崩溃的定性,值得每个人学习,深思。

生活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倘若认识不到这一点,一味追求完美,太理想化,都是无法适应这个巨大的熔炉,是不可能主宰自己命运的。

生命于别人是神圣的,于你更是至宝,好的东西要珍藏,避免受到伤害,何况生命只有一次,扔掉就再也捡不回来了。当遇到挫折时,不妨像陆文昭那样,换个活法,也许会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