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著名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曾为我们讲过一个名为《珍贵的尘土》的感人故事。退役老兵沙梅做着一份清洁工的工作,穷困潦倒。一次,在塞纳河边,他解救了自己眷恋多年一直未得相见、正欲寻短见想投河而亡的姑娘苏珊娜。苏珊娜希望有人送她一朵像故事中讲的那样能够给人带来幸福的金蔷薇。至此以后,清洁工沙梅开始将首饰作坊的尘土里工匠锉掉的金屑筛出来,一点一点地积攒起来,为的是打一朵代表幸福的金蔷薇送给苏珊娜。日月逝去,在金蔷薇终于做成了的时候,可怜的沙梅却在寂寞与悲辛中悄然逝去。
看到这个故事不仅感慨: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间断地、有意识地去沉淀自己的情与思,就是在筛选这些可贵的细沙。细沙看似琐细零散,其实它们正是未来打造一朵粲然的蔷薇花最重要的基础和原料。自己的蔷薇花必须借助于自己的金沙,这是任何人无法代替你的工作。
在学习过程中,一些人听了许多课,也看了不少书,解题的技巧、写作的方法也了解了不少,结果却总是难有大突破。究其原因,就是自己的脑子变成了老师或别人的跑马场。老师、专家,各式各样的说法、见解、观点、评价、方法、技巧,犹如匹匹骏马,在我们的大脑中一阵疾驰,蹄飞鬃扬,卷起滚滚烟尘,飞没而去。我们或赞叹羡慕,或仰视崇敬,或叹为观止,或心有别想、不尽认同。但我们许多人往往至此而止,或啧啧赞叹几句,或感慨叹息数声,然后就又匆匆地忙起了其他的事情。不去抓住情感或思维上的这些细沙,没有进一步融入自我更深入的思考,当然就凝不成一个个可贵的小金锭,细沙凝不成小金锭、日后自然无法打造出自我的金蔷薇。是啊,我们的头脑不能做简单的跑马场,无论别人的看法和观点怎样正确与无懈可击,不在老师、专家搭建的平台上归纳整合,沉淀下自我的情与思,到头来,就是满脑子的一地狼藉。
常有一些家长谈起学生的写作问题,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笔下没有文章,主要原因是因为生活单一,缺乏变化。还有一个学生说过,生活太平淡了,要是每天被人追杀,肯定就有好多文章可写了。生活简单,日复一日,激发不出写作的愿望与激情,应该说是文思枯竭的一个原因,但绝非主要原因。生活有了变化,就一定会有好文章吗?假期一些家长领着孩子旅游出行,几天下来,孩子真的做到了文思泉涌了吗?如果整天遭人追杀,那还有时间用来写作吗?文章写不出来或写不好,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其实便是缺乏沉淀自我情与思的习惯。一心想着打造一个自我的金蔷薇出来,但没有在日常生活中筛出细沙,愿望便成了空想。
其实,沉淀才能占领。我们平常上课听到的,看书、听讲座感触到的,如果不能及时沉淀下来,我们的所感所知便都是极其不稳定的,是飘忽的、易散的,甚至许多感受用不了多长时间便深埋入岁月的深处,再也打捞不出。及时沉淀下来,就把幽微变得清晰,就是将流益凝成稳固,就是让微忽得以停留。我们沉淀下来,就是踏踏实实地踏上了一片士地,就是占领,就是控制,就是将所感触的内容与自我交融碰撞的过程,就是产生个性、诞生自我、酿出智慧的过程。
对于日常学习而言,沉淀自己的情与思,最好、最常见的方法是课下写课堂感悟。每天课后如能坚持完成这样的工作,几年下来,定会收获颇丰。每天写如有困难,也可每周进行一次。有的同学肯定会问,这与课堂笔记有何区别?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课堂笔记,重点是记录老师所说。当然,笔记中也可记下自己当时的一些想法,但这些想法是随机的、零散的、不成规模的。课堂感悟,是在课堂笔记的基础上,在课下更深层次地体味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之后,结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进行归结、深化、衍生、再造、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与老师、课堂内容要进行的是更加深入的交融和整合,是把我们自己由小做大的过程。这种感悟,既可针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体来进行,亦可究其一点深入开来。老师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是“启发”,是启发各式各样的同学产生自我的不同类型的“结果”。槽糕的老师是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结果”熟练完美地记下来,在小考试中不断检测此种记忆,然后再要求将这样的记忆搬家,搬到大考试中。与这样的老师相适应,我们许多同学,其实一直都很缺乏一个诞生自我的过程。这样一种“记忆搬家”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是低级的,是枯耗生命的。在考试的时候,这样做仅能获得一些较为基本的分数。如若想进入高手之列,就不可仅仅如此。我们应该在老师为我们搭建的课堂平台上,再“纵身一跃”。这“纵身一跃”,可能在课堂的层面上延展开来,还可能会散射开去,指向生命的方方面面与角角落落。这“纵身一跃”,不仅决定着我们现在的考试分数,更主要的是将成就我们本身的学习品质,甚至可以决定我们未来的成就,成就我们终生的幸福与智慧。沉淀自己的情与思,不仅关涉考试成绩,更关涉生命品质,
课堂之下,沉淀一下你的情与思,你的学习便真正发动了,一个独立的富含智慧的“人”开始在世界上诞生,自己的金蔷薇也就打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