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富豪们的创富法则

今夜不回家

时间:2018年12月14日 .共发330篇. 12关注

  比尔.盖茨:

  创新、创新、再创新

  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已经连续8年雄居世界超级富翁榜首。比尔.盖茨致富的全部奥秘在于:创新、创新、再创新。他将知识作为主要资本来从事生产,将研究与开发置于中心地位,保持持续不断的创新。不创新,就灭亡!比尔.盖茨有一句:“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28个月。”为此,他制定了9条指导方针:

  第一,“雇佣聪明的人”,因为“软件发展需要聪明的工程师参与,依循演算法程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第二,“容许独轮车”,因为如果追求创意产品,就必须一种创意氛围,让每一个成员都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与小共事”,因为小有效率,微软通常把工作人数限制在35人以内。

  第四,“给人思考”,因为要想有创新的产品,就必须要让人有思考问题的。

  第五,“迅速做决定并且坚持下去”,否则就会延误时机。

  第六,“发展一套意见反馈环路,特别是与消费者要有互动”,因为“微软是一家行动非常快速的公司,而且我们是以消费者的要求订制优先次序。”

  第七,“从以往的中学得教训”,尽管犯错误是难免的,但是微软坚持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

  第八,“拥抱并扩充新事物”。

  第九,“善用每位人才”。

  沃伦.巴菲特:

  理性、理性、再理性

  沃伦.巴菲特,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长兼总,他也是世界头号投资家,是惟一只靠投资证券等稳居全球富豪宝座的人,2001年其仅次于比尔.盖茨,高达350亿美元,排名全球富豪第二位。作为投资家,他的主要在于:理性、理性、再理性。

  沃伦.巴菲特在回答听众对他关于“如何致富”的提问时,发表了自己的高论:“我的致富经验中重要的东西是理性。我总是把智商和天资看作发动机的马力,但产量(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则取决于理性。许多人拥有一台400马力的发动机,但只获得100马力的产出。如果拥有一台200马力的发动机,并使它开足马力,这是更好的途径。”

  在美国投资史上,1973年至1974年的大滑坡,给股票市场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正当华尔街股票市场深深地陷入“做,还是不做(股票)”的两难选择时,沃伦.巴菲特却公开预测:现在股票市场开始进入投资的大好时机了。他通过出售柏克夏公司的优先债券等途径募集了大量资金,第一个大量收购的是《华盛顿邮报》公司。这家公司拥有4家电视台、《新闻周刊》杂志以及印刷厂,照他的估算其大约在4亿美元,而股票市场却将整个公司估价为1亿美元。当时正值股市人气低落,股票价格和标的资产的产生了很大的差距。沃伦.巴菲特仔细研究了《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各种资料,认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当1973年其股价下跌到每股24美元时,他在不到1个月的里投资1000万美元,后来又增加到3000万美元,买下了该公司20%的股票,成为该公司最大的股东并加入董事会。到了1985年,这些股票已升值为2.5亿美元,获得的利润是投资总额的6倍多。

  沃伦.巴菲特经常说,一个优秀的投资者应该像企业那样考虑问题,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在思考问题时,也应该像一个投资者才对。

  萨姆.沃尔顿:

  低价、低价、再低价

  全球闻名的沃尔玛公司是由萨姆.沃尔顿创立的,经过几十年的,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业王国,2001年《》杂志全球500强排行榜上排名首位。萨姆.沃尔顿的取得如此快速,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低价、低价、再低价。

  走进沃尔玛公司的大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天天平价,始终如一”的标语,就连沃尔玛的购物袋上印的也是这句话。天天平价和一般的削价让利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把低价作为一种长期的营销手段,坚持每一种商品都要比其他商店更便宜。这一指导思想使得沃尔玛成为本行业中成本控制专家,因为只有将成本降至最低,才能真正做到天天平价。沃尔玛的低成本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采取仓储式。沃尔玛商店装修简洁,商品多采用大包装。

  (2)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由于采购量大,一般从工厂直接进货,通过电脑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供应商可以在第一了解沃尔玛的和存货情况,及时安排生产和运输。

  (3)强大的配送中心和通讯设备作技术支撑。沃尔玛拥有全美最大的私人卫星通讯系统和最大的私人运输车队,所有分店的电脑和总部相连,一般分店发出订单24~48小时之内,就可以收到配送中心送来的商品。如此快捷的信息反馈和高效的存货管理,使得存货量大大降低,资金周转速度加快,成本自然降低。

  (4)严格控制管理费用。沃尔玛的管理费用为公司额的2%,而行业平均水平为5%。

  (5)减少广告费用。沃尔玛公司认为保持天天平价就是最好的广告,在零售业同行中,它的广告费用最低,但额最大。沃尔玛公司把为顾客提供超一流的服务摆在和“天天平价”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沃尔玛宣称:“我们争取做到每件商品都保证让你满意。如果不满意,可以一个月内退货,并拿回全部货款。”沃尔玛之所以能够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它在保持平价的同时,尽量采购当地的名牌优质产品,商品质量有保证,更重要的是它认为,重新夺回一个顾客所耗费的成本,比保持现有顾客要多5倍。

  鲁帕特.默多克:

  扩张、扩张、再扩张

  1953年,鲁帕特.默多克22岁时,从手中接过一家地方报纸阿德莱德《新闻报》。由此开始,他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建立起横跨五大洲的传媒大帝国——新闻公司。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世人瞩目的世界报业大亨,在全世界已有300多家子公司,年收入接近90亿美元。鲁帕特.默多克的是什么?那就是:扩张、扩张、再扩张。

  默多克1956年购买了墨尔本《新思潮》周刊,1960年购买了悉尼《坎波兰报》、《镜报》,1962年购买了WIN4电视台频道。之后,他又开始向澳大利亚以外的地方出击,1963年购买了香港亚洲杂志公司28%的股份,1964年购买了新西兰惠灵顿的主要报纸《自治报》,1968年设法拥有了英国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大众化的《世界新闻报》集团49%的股权,1973年在美国一举买下了《快报》、《新闻》以及它们联合发行的星期日报纸,1980年买下了英国影响很大的《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1985年在英国收购了“福克斯公司”和城市传媒公司,1988年出资30亿美元兼并美国三角出版公司,1989年又接管了柯林斯出版公司等,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默多克旋风”。

  李嘉诚:

  果断、果断、再果断

  李嘉诚在香港及亚洲经济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李嘉诚的,其果断决策起了决定作用:反应敏锐,果断处事;能进则进,不进则退。

  50年代中期,欧美市场兴起塑料花热,家家户户及办公大厦都以摆上几盆塑料制作的花朵、水果、草木为时髦。李嘉诚当机立断,丢下其他生意,全力以赴投资生产塑料花。他建立的“长江塑料厂”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花工厂,他也被誉为“塑料花大王”。60年代初期,塑料花生产仍然被看好,但他预感到塑料花市场将由盛转衰,于是立即退出塑料花业,重操玩具等行业,使他避过了一场。

  6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起飞,地价开始跃升,他迅速投资购买大量土地。最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那年5月,香港政府为兴建中区的地铁中环和金钟站地面建筑举行了公开招标。各大财团为争夺这块黄金地段的兴建权展开了激烈的。李嘉诚的主要对手是英资怡和财团控制下的置地公司,因为它背靠香港政府,又有强大的财力作后盾,素有“地产皇帝”之称。激烈的结果,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战胜实力雄厚的“置地公司”,开了华资吞并英资的先河,被人们称之为“小蛇吞大象”。

  70年代后期,香港股市热得烫手,他迅速投资入市炒作,毫不手软。他首先瞄准的是英资怡和集团的“九龙仓”,悄悄地买入,果断地抛出,净赚5900万港元。1978年,他又把目光对准了另一家老牌英资公司“青州英妮”,很快在股市上收购了“青州英妮”25%的股票,并出任该公司的董事。紧接着李嘉诚集中火力,对英资和记黄埔穷追不舍,在股市上大量吸纳和记黄埔的股票。1980年11月,通过整整一年不间断的,终于地拥有超过40%的和记黄埔股权。1981年1月1日,他正式出任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就这样,李嘉诚的资产像吹气泡一样膨胀起来,成为香港首富。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