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之后的一点读后感,有一句爱因斯坦的名言:“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抛开罗素的写作风格不谈,让我谈谈这本书本身的价值。读历史使人豁达,读人类思想史使人清醒。帕斯卡说:“因为空间,宇宙包容了我,吞噬了我,就像一个粒子;因为我的思想,我已经包含了宇宙。”罗素《西方的智慧》就是这样一本书,让一个虽小但思维敏捷的芦苇摆脱了无数粒子的浑浑噩噩,试图覆盖整个宇宙。这不是一本严肃刻板的历史,也不是一篇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一段通向人类智慧之源的旅程,是我总是出现在书页边缘时,对时标上笑脸的幽默解释,让我能够穿越时空追随其中,以更加清醒的姿态,审视千百年来致力于探索世界本质的人们的错误、成功、局限和超越。我忍不住在感人的内容旁写下自己的想法,仿佛和罗素老师进行了一次“书面谈话”。
开篇就是罗素的反问。他没有给出直接而明确的答案,而是用了40多万字来统计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家的工作和研究内容,他们大多是“兼职”。也许罗素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现在这么复杂,也许他想通过这本书传递的思想远不止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他只是希望在不关注具体思考内容的情况下吸引读者的思想,但在21世纪,完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得不有这样一个疑问。
当代哲学家还在做什么?在各学科划分如此细致,门类如此繁多的当下,哲学家们还有哪些路可以走?个人认为,哲学更像是整合其他所有的“特长”,从中提炼出一些本质的东西。“职业”发展后就是“职业”,而哲学就没那么容易成为“职业”了。现实的复杂性可能不允许每一个哲学家都像了解自己的手背一样了解所有科学理论的最新进展。但是,只要我们还记得古典哲学的精神,尽可能看“全景”,对世界上的旧问题和人类不断创造的新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能“有所进步”,至少避免许多主观错误。
所以,以我个人的理解,当代哲学家不一定是那些花了几年时间写了几篇论文、几本书,获得了“哲学博士”、“哲学教授”头衔的人,而一定是那些在有计划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从超越任何学科的更全面、更客观的角度去整合、提炼,勇于探索自我的人。很难,但哪个真正的哲学家不是那个时代自古以来最难的人?当然,这些想法并不妨碍我在阅读《西方的智慧》的过程中找到许多快乐。“通过我的伟大,自我的边界被扩大;通过宇宙的无限性,冥想宇宙的灵魂分享无限性。”所以我终于明白了爱因斯坦封底上的那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