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找不到的夏到底在哪?

专业

时间:2022年01月01日 .共发9482篇. 62关注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它的发现只是一场意外,如果不是当作中药被食用,估计其发现的历史可能还要后退,清时期,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把这些兽骨只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因此导致很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

image.png

甲骨文中找不到的夏到底在哪?

其损失自然难以估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还好的是有人发现了它的价值。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晚清官员王懿荣在治病的时候,意外发现刻有文字的兽骨,从此被众人所知,甲骨文从发现到现在累计出土的数量已经超过15万片。

甲骨文的出现除了为商朝历史的存在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之外,并没有对人们报以期望的夏朝存续,有任何帮助,或者说形成文字记载和历史记录。

没有自证的文字,在其下的朝代里面也没有文字解释,是夏成为一个空中楼阁一样的存在,倍增了太多的神秘,也成为了学术界争论的主要课题。

甲骨文中找不到的夏到底在哪?

现有的甲骨文单字共约4500多字,经过一百余年的研究,已释读出的有1500字,但其中并没有任何一个字和夏有关系。

既然这破解的1500字没有夏的任何记录和相关文字,那么剩下的3000字基本可以肯定能出成果的概率极为低下了。

也就是说从甲骨文上找到夏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学术任务,剩下的出路只有考古了,而且是要出土有文字的文物才能自证。

甲骨文并非史书,而是属于占卜用的卜辞,卜辞主要是用来断吉凶的,动武出兵自然是凶事,所以说即便是甲骨文有记载,哪也是很早以前的记录,也是夏末的事情,或者是夏和商共存的时期。

image.png

虽然甲骨文的卜辞没有夏的存在,但反复提到了一个叫“西邑”名词,这就给人很多幻想,它和夏有关系吗?

如:“贞:于西邑。”“西邑害”。“贞:燎于西邑。”“丁巳告于西邑”。

邑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代国家,如商朝就被称作“大邑商”,孟子也称呼周朝为“大邑周”。

二是指代都城,如《诗经》中就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意思是商朝的都城严整有序,是天下四方的榜样)。

甲骨文中找不到的夏到底在哪?

祭祀西邑,说明西邑对商有危害,所以要问吉凶。但很可惜,卜辞中不见任何商王朝与西邑的军事、商贸往来,正如我们前面说的,它主要是问吉凶的,通过用火煅烧的兽骨出现的花纹判断吉凶,自然不会记载太多的事情。

2008年6月,境外文物市场上突然出现了一批从内地盗掘流出的战国竹简,这批竹简共计2388枚,经过清华大学十余年的整理释读和碳十四鉴定,基本弄清了这批竹简为战国中晚期楚简。

image.png

其中不仅有已失传千年的周文王遗言《保训》,而且还发现了记载商朝开国元勋伊尹事迹的《尹诰》《尹至》原文。

其中,《尹诰》篇有如下记载:“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尹至》篇则记载到:“汤往征弗附。挚度,挚德不僭,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

意思是说:伊尹献计从西边进攻西邑,灭亡了夏,“西邑夏”一词刚好与与“大邑商”的词性相对。

这一重要发现提供了一个思路,西邑可能就是夏朝,但殷墟甲骨文是盘庚迁都以后的产物,此时夏王朝早已灭亡数百年。

说不通的是一个灭亡的朝代还有必要通过祭祀问吉凶吗?难道担心夏死灰复燃吗?显然这是违背历史规律的。

因此用卜辞中的“西邑”来代指“夏朝”,尚欠缺说服性的证据。

夏朝是后世对于夏政权的称呼,至于夏朝自己称呼自己什么无从得知,因此我还是倾向夏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并没有形成自己政权文化,这个联盟最后过度为一个国家就是商。如果夏真当一个国家而存在,那么再河南哪里寻找夏朝的痕迹可能本身就有问题,夏朝比商朝出现的更早,它的历史存在只能从更早的黄河中上游寻找。

而古籍中记载的诞生伏羲等人文始祖的地方并不在河南,再河南找夏的存在其实就是缘木求鱼。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