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娜:军人的姿态,艺术的灵性

今夜不回家

时间:2018年09月26日 .共发330篇. 12关注

马娜,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硕士毕业,上海大学在读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和徐迟报告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中国机器人》《滴血的乳汁》《天路上的吐尔库》《小布听声》《特殊方队》等。

报告文学被称作是“走出来的文学”,如何“走”、“走”向何方,才是报告文学作品成败的关键。会“走”与不会“走”,更是考验一个作家到底能走多远、多高的分水岭。马娜正是属于那种带着思想与情怀而”走”的作家。

在当代报告文学作家队伍中,有一位青年女作家非常值得关注,她就是马娜。她曾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学生,几部代表作如《滴血的乳汁》《天路上的吐尔库》《特殊方队》等都在军内外产生过良好反响。这使得她成为当代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

军人自有军人的性格、军人的精神与品质,那就是饱含着对祖国、对军队的忠诚与使命担当,对纪律的服从和完成任务的保证,以及战胜困难和取得胜利的能力与坚强意志。而这种“中国军人精神品格”,在马娜身上同样得到了积极体现。10年前,当“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她还是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作家,但她几乎在第一时间,毫不迟疑地紧跟“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赶赴余震不断、满目疮痍的灾区一线现场,面对遇难者的尸体和废墟,她一边深入采访救援的“白衣天使”们,一边发挥她曾经有过医学经历的专长,积极参与到了救人的战斗行列。因此,她写出了别样的《战地日记》等作品,发表后受到军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

马娜在近几年的创作中进步非常快,如一匹黑马脱颖而出。尤其她创作的一些军事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非常值得关注。比如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时,接到上级任务后,她迅速深入到了阅兵训练现场进行采访。在时间紧、任务重、政治纪律要求高的情况下,她与官兵们同吃同住,一起按时跟训。训练场高度紧张和艰苦的环境,对一般作家来说可能会出现采访不到位的情况,但马娜为了深刻了解训练场官兵们的真实感受,与官兵们一起在烈日下暴晒,在风雨中体验,自始至终保持着同样的军人本色,创作完成了《特殊方队》,发表后在部队广受赞誉。

部队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时刻要谨记自己是一名军人,即使在创作中也要遵守一些条例。马娜所在的部队属于特殊兵种,很多题材创作完成后只能先作为内部留存。正是受到这种特殊环境的磨练和影响,她无论是个人性情还是写作特点都呈现出一种冷静而克制的内涵。尤其一些军队题材在涉及到她自己的部队时,必须严格遵守特别的“规定”,马娜做得非常出色。她从不追求成为那种似乎可以“写遍天下”类型的作家,更无心与其他作家比“出击”的次数、比“露脸”的频率,为人低调而谦和。但是在执行“任务”时,无论何时何地她又表现出军人的坚定品格。比如写作《天路上的吐尔库》时,新疆的反恐形势正是非常严峻的时期,当地情况错综复杂甚至有一定的危险。马娜接到任务后没有逃避,义无反顾地奔赴到了喀什,最后出色完成了任务。作品发表后影响极大,对新疆地区军民关系和反恐形势都是一个积极有力的回应——这或许正是作为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给马娜的一份特殊荣誉。当然,这样的荣誉背后是艰辛,是付出,甚至是牺牲。

马娜主要从事报告文学题材创作,军事题材和地方题材在她的作品数量中差不多各占一半。她的创作产量并不算多,从某个方面讲军人身份的特殊性限制了她创作的自由度。但也有她自己说的,来自体力吃不消的原因。报告文学创作相比其他文体,的确更加消耗精力与体力。纵观其他报告文学作家,很多都是“平面报导式”和“现场记录式”的写作,也许因为曾经是医生的原因,马娜并没有落入俗套,她注意观察,注意倾听,注意摸准脉搏再作“诊断”的职业习惯,养成了她与其他报告文学作家不同的写作品质。她曾说:“作家除了写作还应留出时间让思想沉淀,大量的阅读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众人昏睡时,我们有责任发出有力的喊声;众声喧嚣时,我们不妨先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看她前两年的作品,如《滴血的乳汁》就会发现无论从选材、结构还是写作技巧与细节,都体现了她的这一写作特点。

《滴血的乳汁》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讲述的是红军长征之后在革命老区留下的后代与当地百姓血肉相依的关系。这是红军长征革命史书中极少提及和书写到的内容,或者说是一个始终没有被人注意的“边缘”题材,但是马娜却关注到了。我们不能不感佩她的选择,这看似并不趋时新潮的题材,她却十分用心,这种独特的视角体现出了一个作家的敏锐、创作意识和艺术感觉。可以说报告文学创作最难克服的就是类同的眼睛、类同的思维、类同的感觉,最后题材类同,书写效果当然是平平的类同作品。但马娜不一样,据她自己讲,在参与走访当年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时,多数作家可能过多关注“战场”,关注军民关系,如送儿参军、为红军送粮送药等等“正面”故事,很少会去想“红军长征故事”的背后,即“非长征的长征”故事。马娜说:“每次沿着红军战斗走过的道路探访,我总会更多关注红军背后的女人及其子女的命运。”于是,当她再次深入调查采访后,便创作完成了另一种“红军血泪史”——红军后代们的故事。《滴血的乳汁》是马娜在采风选材中采撷到的一颗独特之果,视角的切入和对选材的独特把握,都堪称报告文学的“精准定位”。

报告文学被称作是“走出来的文学”,如何“走”、“走”向何方,才是报告文学作品成败的关键。会“走”与不会“走”,更是考验一个作家到底能走多远、多高的分水岭。马娜正是属于那种带着思想与情怀而“走”的作家。

文学艺术创作尤如蜜蜂酿蜜一样,仅会采撷者仍然只是一个“劳动者”而已。只有那些会精制酿蜜者,才可以称之为“文学艺术家”。讲究谋篇布局、讲究意境、讲究思想散发出光芒给人以启迪的,方称得上是优秀作品。马娜的报告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结构,擅长将艺术感觉与文学写作融合,而节奏又自然融合于意象中。《天路上的吐尔库》就是反映她这一写作特点的代表作。作品写的是一位维吾尔族老汉吐尔库与驻地军队之间几十年鱼水深情的故事,其事迹既不惊天动地也不催人泪下,马娜没有刻意拔高典型事例,更没有塑造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她非常讲究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适当克制,她根据人物的特征,借助地域和特殊的民族特点,以诗歌的形式开篇并贯穿全文,构建成了一个有节奏的充满乐感的意象,然后串珠般将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链接起来,完成了对整个作品的架构,读起来生动、活泼。在故事的层层堆叠中让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使一颗颗原本并非耀眼的珠子,最后串联成了泛着精美光泽的项链。这部作品收获的多方面褒奖充分证明了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一定是闪烁着思想和文学艺术光泽的,也展示出了像马娜这样的年轻报告文学作家综合的文学艺术素养与写作品质。

马娜的文学创作仍在继续走向成熟的途中。目前她即将攻读完成文学博士学位。相信像她这样一位既有实践创作经验又有专业理论修养的青年作家,今后的文学创作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马娜创作谈:逆向而行,赶往回声的深处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