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与人心之美

情深似海

时间:2018年09月30日 .共发362篇. 13关注

近些年,厉彦林在散文方面的创作实绩颇为突出,他的乡村题材散文写作一直是当代中国散文园地的独特而亮丽的风景。乡土散文,远接宋明文脉,近承中国现代文学肇始阶段新文学革命的精神气质,对乡土中国的打量和深入挖掘构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涌现了很多艺术个性突出的作家和无数脍炙人口的华章。而厉彦林的散文新著《地气》(人民出版社)就是这样一部以独特的风姿引起当代文坛热烈关注和读者的阅读欣喜之作,对我们理解从鲁迅、沈从文开始的对乡土中国的书写有了一个新认识,提供了一个新文本,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我尤其惊异于作家厉彦林对乡村是那么熟悉,对故乡是那么热爱,对父老乡亲的感情是那么深挚,以及他的乡村生活积累是那么雄厚。我以为,这正是厉彦林乡村散文意韵丰沛、感人至深的关键所在。厉彦林在沂蒙山区东部一个小山村长大,后来虽然进了城,但他始终自觉维系与家乡的联系,总是“千方百计找机会回老家看看”“赤脚走在故乡的土地上,用力攥一把山乡温热的泥土,攥一把泥土的芳香,泥土那奇妙独特的芳香入鼻、入心、如骨。”(《攥一把芳香的泥土》)他特意选一楼居住,把楼前的空地改造成小菜园,下班回来刨地、浇水、施肥、锄草、打杈、压蔓……这在别人可能只是一种乐趣,在厉彦林却另有深意——他是“种自己与土地亲近的缘由”,是借此体验劳作,保持一个山里人的本色,从而使他的乡村散文有根。在他看来,“脚下沾过多少泥浆,心中积淀多少真情嘛……没有土气,也就接不上地气,真心话是从心窝里暖出来的、捂出来的。”(《地气凝重》)散文是作者面对读者诉说忧乐、倾吐心声、感叹人生的最真诚最真挚的艺术,没有了真情实感,散文难免变成无病呻吟。我们从《地气》一书中看到了一个脚踏实地、真心实意的散文家。

“想故乡、盼故乡的这种纯真情感,忆故乡、念故乡的这种乡村情结,好像从灵魂深处冲出来、蹿出来,势不可挡。”(《乡情如酒》)作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描绘故乡动人的容颜。在他的记忆里,故乡美丽无比,“灰蒙蒙的雨雾,隐隐地遮住每一栋房舍,村庄像披着彩纱、含着几分羞涩的村姑。”(《春天住在我的村庄》)故乡的一物一事都牵动着游子的情思,“正月瑞雪飘舞,五月豌豆花开,六月小麦金黄,九月高粱艳红,十月忙着颗粒归仓。普通的农家小院,青石砌到顶,栅栏门、牵牛花、压水井、老黄牛、弯把犁、八仙桌、老烧酒……”而当从千里之外奔来,“站到村头巷屋,那熟悉的乡音土语,那终生难忘的土腥味、牛粪味、灶烟味扑面而来……我胸口涌起一股暖流,甚至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乡情如酒》)书中呈现出一幅幅沂蒙山乡村风景画和风俗画,这些画卷饱含着深情却又朴素自然。作者生怕掩盖了故乡本身的色彩和光芒,不煽情,不炫技,甚至不做过分的艺术提升,更不屑虚构,所选取的多是日常生活情景,用的是心里流出来的语言,但这正表明了一个散文作家的成熟。

散文的魅力全在一个“真”字,一粉饰就成了纸扎的花。作者还写了父母双亲、爷爷等人物,写人物时善于刻画细节。如写“我”在外读书,父亲搭乘一辆拖拉机来送煎饼和鸡蛋,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奔波四五个小时,全身冻麻木,下拖拉机时腿都站不稳,可是见到“我”,没说几句话就要返回,迈着蹒跚的步子消失在寒风中。(《父爱》)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责任田转包了出去,“我”料想他们的日子可能比较悠闲,谁知有一次回老家,却看到母亲“顶着凉飕飕的北风,正在别人刚收过的地里用镢头翻地瓜……满头白发被风唤起,像一团白云,斜阳从她背后照过来,把弯曲孤单的黑色剪影叠印在地垄上。”(《仰望弯腰驼背的娘》)这些细节体现了沂蒙山人勤劳、勇敢、坚韧的性格,具有典型意义,但又都是原汁原味的,一点没有人工斧痕。散文佳构应该具有这样纯正的质地,这样的质地看似平淡,实则如清泉一样甘洌,陈酒一样醇厚。

多年来,批评家们有一个误区,认为散文写作运用传统创作手法是陈旧的,而把现代文学的各种创作手法视为法宝才是创新。其实,无论传统创作手法还是现代创作手法,没有高低之分,关键看你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到位不到位。形式应该服务于内容,根据内容采用相应的表达方式是写作的基本规则。在乡村散文创作领域也出现了多种探索,有些探索是有益的,有些所谓的新散文却失之于花哨,轻浮。厉彦林可能是从便于表现乡村生活内容,创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出发,有意识地坚持传统创作手法,矢志不移、百折不回。他的坚持取得了成功,他写亲情、乡情、民情、家国情,得心应手,妙笔生花。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散文语言简洁,内容丰富。“说起故乡,眼前闪现的是: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古街、老屋、家具、炊烟、父母、兄妹、老友、往事、趣闻……难以忘却的幸福、痛苦、懊恼、充实、空虚、神秘和无奈;一粒种、一块地、一段河、一棵树、一朵花、一杯茶、一缕烟、一顿饭、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让游子铭记在心,咀嚼一生,时而潸然伤感。”(《故乡》)

这些文字朴实无华,甚至有点直白,却包含了巨大的情感思想含量。厉彦林对故乡、村庄、土地、人民有着深刻的思考,他的语言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他的思考。“土地是农民的家园,农民是土地的子孙,土地就是农民,农民就是土地。土地厚重,农民质朴,土地和农民是血脉相通的孪生兄弟。”(《土地》)思考是散文的灵魂,思想性是衡量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标准,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是散文写作者竭力追求的目标。“村庄太大了,已经存在多少年,繁衍成长了多少代,生长着多少树木,多少庄稼,养过多少鸡,多少牲口,建起了多少间房子,村中有多少条小路,多少柴草垛……记不住,数不清。村庄又很小,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甚至在地图上连个点都没有,抬一抬腿就到村头了,却忽略了时光和梦境,省略了许多生死相依的人生章节与段落。”(《故乡》)这种感性和理性熔铸在一起的语言在《地气》中俯拾即是,使厉彦林的散文具有了深度、厚度。这是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传统创作手法也是可以创新的,这里我们看到厉彦林思维方式和语言的创新,这是厉彦林散文的语言特色。

由此可见,创造出当代中国的新散文,带来一股新风仍旧是可能的。这在厉彦林那饱含对大地的感情、饱含对人性的善意和美的关注之情中充分得到了体现。这样的散文以真诚之心,贴切之语言,无限接近了我们对完美文章的期盼和渴望。阅读厉彦林的散文集,我们可以感觉到,那是一个将大地上万事万物尽纳笔端的世界,是一个将时间在人的记忆中打下的烙印细微呈现的世界,是一个对生命充满了尊重、对人在大地上的繁衍、行走、停留和消逝的凝望。这样的散文,我们的确应该以安静之心静静地阅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个发现文字之美和大地之美、记忆之美完美凝结的世界。

(作者系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