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这位唐朝诗人,他是位殉道者

专业

时间:2022年01月23日 .共发9482篇. 62关注

俗话说“读了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对于将一生时光耗在读书写文上的古代人来说,写诗联句是最有意思最常见的游戏。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二月已尽三月到来,三月过了整个春天就算过完了。所谓“一年之际在于春”,诗人杜甫,这名拖着老病之躯的朝廷闲散人员,没有什么职位,也谈不上什么规划。

春去秋来又一冬,这一年貌似已能一眼看到头――只能像这个春天一样平淡无奇毫不留痕迹的过去了,诗人杜甫显然是很不满意的。

渐老逢春能几回?还有几年呢?说不定什么时候,黑白无常到来,自己就一命呜呼了,想到生命的有限,诗人是空虚惆怅又无可奈何的焦虑心痛。

可是有什么办法啊?岁月不饶人,时局不饶人,无论诗人杜甫心里想怎么样,现实终究是冷冰冰的,他像一头跌进陷阱的野兽,面前是精铁铸的牢笼,没有丝毫撕开缺口的可能。

image.png

于是诗人只能掩下所有不甘,低下头不去看漫山遍野的盎然春意――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端起酒杯,活一天,捱一天:且尽生前有限杯。

诗人杜甫晚年的苦,流淌在他晚年所有的诗词里。比如《登高》里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旅夜抒怀》里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然还有这首绝句。

俗话说“老来难,老来难”,老人的日子是最难熬的,可是其他诗人的老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同样的贫病交加,同样的颠沛流离,同样怀才不遇,可是苏轼逝世前所做的诗是这样的: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经历了一辈子的风雨,无所谓苦,也无所谓甜,心已经了无挂碍,身也毫无负累,回首平生,也做了几件有用的事。

陆游,这位八十多岁高龄还写诗怀念发妻的多情诗人,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他虽然命不久矣,但是毫不怀疑中原是我们的!其斗志昂扬不逊色于年轻人。

可是杜甫为什么这么消沉凄苦呢?“渐老逢春能几回”,在繁盛到喧闹的春天里,他一个人默默臆测着自己的死亡之日,既没有苏轼那看破尘世的淡泊,也没有陆游托志后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

苏轼淡泊,是因为他随遇而安,求仁得仁;陆游坚韧,是因为他心无旁骛目标惟一,况且有后来人可托付;而杜甫不同,杜甫所求者大,而只能由他自己来完成。

他曾说过自己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的理想是什么呢?我觉得用《华严经》里那句话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杜甫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

image.png

杜甫的一生,非常不得志,诗才是艳压同龄人甚至是某些前辈的,他亲口说:“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可是他参加科举遇到了李林甫,一句“野无遗贤”就堵死了科举的路子。杜甫转而走干谒权势的路子,又不通,一不留神,大半辈子过去了,还没喘口气,又遇上了安史之乱,他在难民中拖家带口追随着朝廷。

对于朝廷来说,他只是千千万万名难民中一员,无职无俸禄,但是其他难民逃难是为了谋条活路,他却是在追随朝廷,所以他比一般战乱时期的难民更凄惨。

好不容易安史之乱过去了,百废待兴,但是青年才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没有他这老病之人的机会了,于是他在贫病交加中离世,带着对妻儿的愧疚――他也深知自己作为男人,丈夫,父亲的责任,但是他逼着自己去尽比养家糊口更伟大的责任,做稷与契那样造福天下人的大臣。由于他的选择,他的妻儿跟着他颠沛流离忍饥耐寒,病逝的病逝,夭折的夭折。

终于他自己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失去了所有斗志,只剩下为了坚持而坚持的最后的执念。

相信很多人都不理解杜甫一介布衣却终生追随朝廷的苦心,杜甫在绝命诗中为自己的人生作结,也解释了自己的志向与衷肠。

作为一介布衣,却追随朝廷,年轻时还能混个功名,老了还折腾什么?“真是越活越回去了。”诗人杜甫自嘲道。

为什么非追随朝廷?因为杜甫想做稷与契那样伟大的人,这两位是舜的大臣,一个教天下人种庄稼,一个管天下民治。

天下贤才那么多,不缺你一个吧?是啊,但是只有蝼蚁才会只想着建好自己的小巢穴,生而为人,应该像大鲸鱼那样在浩瀚的海洋乘风破浪,与万民同哀乐。

诗人杜甫也知道,度过一生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做官,还可以隐居,但是他逃难中的所见所闻让他放心不下这天下老百姓:

本该励精图治的君主在和妃子醉生梦死,对安史之乱既不能防患于未然,又没有果断有效的应对办法。

image.png

大臣们领受了朝廷的奉禄与赏赐,那都是天下百姓的血肉,本应时刻警醒,当好百姓父母官,但是他们只顾着享受荣华富贵,却无视百姓的死活。

安史之乱虽然过去了,但是贫富差距太大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诗人杜甫是个小官,收入比一般老百姓要好,负担比一般老百姓要少,但是他的小儿子竟然饿死了,那其他家庭呢?更何况这是在五谷丰登的丰年啊!

想想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心中的哀痛愤懑就一发不可收拾。

所谓“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杜甫最终带着对天下人深深的忧虑去世了,后世尊他为“圣”,称他“最伟大的人格”,伟大到违背常识,违背现实,如果不是有他的诗篇证明他的存在,那后人一定会认为杜甫是虚构出来的宗教人物,因为他早超出诗人的境界,而达到殉道者的高度。

他是一位达到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见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至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这段马克思评价林肯总统的话,用来总结杜甫一生,再合适不过了。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