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最相思:诗佛王维的诗情,初读平淡,细品震撼人心

专业

时间:2022年01月23日 .共发9482篇. 62关注

王维的这首《相思》,又名《江上赠李龟年》,是怀念友人的五言绝句,语句单纯,朴实无华,乍读极平淡,细细品来,对友人的怀念相思之情却浓烈到极致。

红豆是南方土生土长的,春天到了,南方应该漫山遍野都是红豆,诗人王维却问:“春来发几枝?”言下之意,就算漫山遍野开遍红豆,依然太少,依然不及我对你思念之情的千万分之一。

末句“此物最相思”,南方漫山遍野的花花草草何其多?为什么偏偏红豆最相思?因为红豆最契合诗人王维淡中有情的感情表达方式:中规中矩到毫不起眼的形状,却有着浓烈似火的颜色。

王维的这种感情表达方式,与他独特的世界观和艺术涵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红豆最相思

image.png

淡中有情的诗佛

王维,号摩洁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他不但擅长写诗,在书法绘画音律方面也有很高造诣,这几方面相辅相成,不但使他的诗句富有层次,充满动感,而且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艺术特点。

王维诗中营告的意境空灵清幽,湛然洁净,不带一丝人间烟火气,因此清代王渔洋在《唐贤三昧集》里才把称王维为“诗佛”。

据说王维全家都虔诚信佛,所以王维一生虽符合“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轨迹,但是在他积极入世的人生早期阶段,他的诗文风格已经深受佛法禅理的影响,空灵流动的意境,淡而有情的情感表达已成为他诗词的特点,像《相思》这首诗这样,用平平淡淡的诗句抒发饱满细腻深邃的情感,在王维的其他诗作里也屡见不鲜,比如王维的《杂诗三首》等。

淡而有情震撼人心的《杂诗三首》

杂诗三首

唐·王维

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image.png

诗人王维年少时到达长安,得到王公贵族赏识,此后一马平川青云直上,直到安史之乱,他被迫任了伪职,这种情况原本是要杀头的,但是因为他的《凝碧池》和弟弟王缙的求情,改杀头为贬谪,这也算他顺遂的人生中不大不小的一个小插曲。

可是这小插曲毕竟让王维经历了起伏,感受了世态炎凉,本来就佛系的王维从此对官场与仕途更加冷淡,开始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隐居的王维

这组《杂诗三首》就是王维在孟津半官半隐时写下的。这组诗,有人认为是写男女情侣之间相思的诗,还有人认为是写游子思乡之情的诗,但是无论哪种情况,有两点是大家公认的:

一、这三首诗意思互有联系,不可拆分开单独看;

二、三首诗都淡中有情,细思深思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那么,这三首诗是怎样“淡中有情”?又是怎样“震撼人心”的呢?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前两句“孟津河”“孟津口”连用两个“孟津”,点明寄家书非常方便,非常容易;后面两句,主人公目光盯着家门口这条河,看着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船只常有,问了一遍又一遍,家书却无,有“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巨大落差。

在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没有任何原因的杳无音讯,最容易让人胡思乱想,细细品来,个中滋味洞穿人五脏六腑。

过尽千帆皆不是

我们暂且将第一首看作女孩子那边的情况吧,现在看写男孩子这边情况的第二首。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饱受异地恋煎熬的男主人公听说从故乡来了一个人,心急火燎地想要打听心上人的事情,可也许是因为羞涩,也许是因为矜持,关键时刻却打住了,只是很有技巧地问:“你从家乡来,家乡的事应该很清楚吧?”言下之意是,我只是想家了,想知道点关于家乡的事――才不是要问某人的消息。

可是还是忍不住问:“你来的那天,她窗前的梅花开了没?”“绮窗”带有美丽花纹饰物的窗子,显然是女孩子的窗户,显然是美丽的女孩子,显然主人公记得很清楚。可是他却不是问人,话题拐了个弯,跑到了窗前的梅花上。

想问又压抑住,压抑了又实在想知道,问了又怕暴露过多心思,再次压抑住,这一波三折的,而男主人公的挚热情感就在波折中一发不可收拾了――这样内向真挚的人,怎么可能写肉麻书信呢?估计废纸篓里每天都是撕了写写了撕的家书吧。

寒梅著花未?

image.png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寒梅已开,冬天已经到了,又听到鸟叫,春天就快要到了吧?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可是主人公一点也没有冬去春来的欣喜激动,而是小心翼翼地盯着阶前,害怕春草萌发新芽――主人公多么希望时间能静止,春天永远不会到来,而自己马上就能回到故乡见到想见的人啊!

“畏向阶前生”,一个“畏”字,将主人公内心煎熬活生生写出。

这三首诗都是口语写成,通俗易懂,所涉及的物件都微不足道,但都富有深意,平平淡淡中自然流露出主人公极深极热切的感情。

都说诗如其人,王维的人也如他的诗一般,看似飘逸出尘,心如止水,一点也不影响他的情感深度,早期如此,晚年也是如此。

前面我们提到王维曾写过一首《凝碧池》,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朝廷的支持与怀念,所以安史之乱后这首诗救了他的命。但是这首诗是他任伪职的时候写的,他并不能未卜先知,预知安史之乱的结果

面对安禄山的招揽与威逼利诱,他先装哑巴避开,后又写诗表明心迹,这说明清静无为的王维,确实是将忠诚置于个人性命之上的,他也有自己的底线与骄傲。

王维的弟弟王缙自愿放弃高官厚禄,来换取王维的生机,后果就是王缙再与京官无缘,长期留任蜀州刺史,王维上书朝廷,请求自己弃职归田,来挽回弟弟的前程,这表明王维自虽然已经无心仕途,全心向佛,但对弟弟的手足之情,一点也不比年少时浅。

因为佛法讲心无挂碍,顺其自然,四大皆空,所以诗人王维一切随缘,漫不经心;因为诗人行走于滚滚红尘,对世界满腔热血,对生活疯狂的热爱,所以他又有超出语言表达能力的热情,所以这才形成了诗佛王维这淡而有情的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吧!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