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万历年间,明王朝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这三次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之为“万历三大征”。而在这三大征之中有一次战争实际上属于国内的内战,那就是平定杨氏的土司叛乱,明朝相继对杨氏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才最终平定了杨氏土司。
土司,又称土官、土酋。在明代,为了巩固边防,便于统治当时的少数民族势力,明朝大规模在边境推行土司制度,广义的土司指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头目在其势力范围内设立的且被中原朝廷认可的政府机构,而狭义的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后面狭义上的土司来讲,实际上已经跟当地的土皇帝没有什么区别。而平定播州所征讨的对象,正是当地的世袭土司。
一·战争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播州逐渐成为了当地众多土司之中综合实力最强的一支。播州土司在当地就以富饶出名,本身更是掌握着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因为本身综合实力很强,当时的播州土司杨应龙也是得到了明朝官僚的重视跟尊重,可正是这种尊重,却让杨应龙觉得明朝积弱,觉得可以凭借本身的实力在当地称王称霸。
万历十七年,杨氏所部土司上告杨氏谋反。这种状告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因为觉得自己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当时的杨应龙经常在自己的土司之中做出种种违逆举动。
隔年,贵州巡抚叶梦熊、巡按陈效以二十四大罪弹劾杨应龙,两年之后,朝廷本意是处死杨应龙,可当时正好赶上日本如今朝鲜,杨应龙趁机请求参加朝鲜战争,戴罪立功,于是当时的政府又是将他派了回去,可等到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杨应龙却是已经躲藏在了播州之中,再也不听朝廷的派遣了。
万历二十一年,第一次针对播州的征讨开始。因为轻敌冒进,当时的讨伐大军被播军用计全歼,平播失败。就在这个时候,杨应龙向朝廷求和,不仅愿意缴纳大量的罚款,还让自己的孩子去充当人质。这里就不得不说一说明朝的土司政策了。明朝中后期,因为边防松弛,当地的边防大多仰仗这些土司,而播州土司正是当地土司之中的佼佼者。在这种背景下,朝廷也是不愿意继续跟播州开战,于是最终跟播州言和。
万历二十四年,杨应龙的孩子最终死在重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当时的政府并没有把杨应龙孩子的尸首还给播州,反而拒绝了杨应龙讨要尸首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播州出兵大肆入侵贵州,最终在万历二十七年大破当时的贵州边军,贵州震动。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彻底清除播州势力,当时的明朝政府最终下定决心,用时一年在全国各地调集军队,在万历二十八年再一次进攻播州,播州战役最终爆发。
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不难看出,杨应龙实际上是早有反心,可是因为当时明朝的边防松弛,不得不依赖这些边防土司,当地的政府才是一直放任杨应龙的举动。可是,明朝政府必然是不能容忍杨应龙这种土司出现的,双方是必有一战。
二·战争结局
第三次征讨播州的过程中,明军充分吸收了前两次失败的经验,用两个月的时间逐渐清扫了播州的外围据点,最终将播州惨军一万多人包围在了他们的最终堡垒,海龙囤之中。
海龙囤是杨氏土司经营数百年才建造完成的堡垒,周围都是高山峭壁,道路极为狭窄,层层铺设关卡,里面囤积了大量的物资,算得上是播州的第一堡垒。在攻打海龙囤的过程之中,明军同样采取了层层推进的战术,逐渐攻占了海龙囤的外围阵地,并最终占领了海龙囤周围的高地,在高地上对下面的海龙囤发炮猛攻。
明军仅仅用了48天,就攻占了海龙囤,杨应龙在城中上吊自杀,杨氏土司在播州的统治最终灭亡。
为什么前两次的围剿最终都以惨败告终,可是第三次进军却能以极快的速度一举拿下杨氏土司。这里面的原因当然是非常综合的,比如说朝廷的大力支持,各部的协调共进,不过在第三次进军的过程之中,地理跟战术的协调才是明军最终能顺利取胜的关键。
三·地形跟战术的结合成为取胜的关键
自古以来,中原军队在西南地区都很难能取得傲人的战果。西南地区多山地,本身地形非常复杂,中原军队没有西南军队适应山地作战,众多战术在山地之中更是步履维艰。而明朝的播州战役能一举平定播州,跟他们的战术其实是分不开关系的。
1.山地攻防之中的战术
在进攻播州的过程之中,山地作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明军来讲,虽然说明军占据了人数上的优势,可是山地并不是他们所熟悉的战场,如何在山地之中打开局面,成为了明军的一大难题。
在山地进攻的过程之中,明军非常具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分兵和围跟分兵游击这两种战术。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播州地区地形复杂,播州军队大多凭借各地的关口进行防守。明军进攻播州的时候兵分八路,对整个播州形成了团团包围,即让杨应龙无法逃离,也让分散的播州军队无法互相支援。
同时,这种分兵战术也合理的分配了明军的兵力,使得明军各路可以互相支援。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战术,明军最终在播州军队团团包围,逐个击破。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中原军队在西南进军的时候经常会因为对地形的不熟悉而受到影响。在对播州的进军之中,当时的明军同样也收到了来自于播州军队的骚扰。为了应对这些骚扰的播州军队,明军大胆的分兵进行游击,最终在进军的过程之中就将大量的播州军队清扫干净。
这样的战术正是在结合了当地的地形之后所决定的,凭借着这种战术,明军很快便在播州外围打开了局面。
2.攻坚过程之中的战术
播州本身多关口,再加上播州军队本身人数处于劣势,因此在明军进攻的时候,当地的播州军队多数都依据当地险要的关口进行抵抗。比如说明军在进攻四面陡绝的青蛇屯的时候,并不是强行进攻当地的青蛇屯,而是派出死士,借助青蛇屯周围的悬崖峭壁,从青蛇屯的后面对青蛇屯进行夹击。这种夹击战术在攻打播州当地关口的时候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采取这种借助当地地形的灵活战术的话,明军必然会在当地陷入苦战
除去借用当地的地形对关口进行夹击之外,明军还利用当地地形的优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火力。在最终进攻海龙囤的时候,明军曾经就登上周围的高山,占据高地,使用自己的火器对下面发动攻击,压制了海龙囤之中的播州守军。
万历年间,明军的火器已经相当发达,不光拥有单人使用的火枪,更是拥有可以进行攻坚的重炮,这些装备在攻打播州的时候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类似的战术在日后的近代化战争之中我们也经常看到,那一方可以占据地形上的优势,就可以在战斗之中占据主动。
在攻坚的过程之中,根据当地的地形环境灵活的制定战术,借助周围的地形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攻坚过程中灵活多变的战术,无疑给与了播州的守军最后一击。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战斗之中,明军根据西南地区的地形,灵活的制定战术,不仅减少了本身的损失,同时也降低了战争对当地的破坏,缩短了战争持续的时间。这种根据战斗地形决定战术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总结
从杨应龙已有反心到正式开始造反,实际上有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若是在这段时间之中,明军就能早做准备,说不定也就没有了日后声势浩大,劳民伤财的三征播州。
在战争的过程之中,播州守军一心想要守住自己的百年基业,而明军则是为了平定叛乱,保卫太平而来,在道义上就占据了优势。这一次的战争之中,地形无疑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播州守军凭借地形的优势进行防守,明军则是一直在想办法瓦解播州的地形优势。
最终,在明军的战术中,播州原本的地形优势逐渐成为了自己的坟墓,明军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最终在这场地形的战争之中占据了优势。
明军可以顺利平定播州的因素其实非常多,比如说当地政府的支持,国家的统筹规划,等等等等。可是在这些因素之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根据地形制定合适的战略战术。若不是这样,播州还会吞噬不知道多少明军将士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