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津津乐道不同地域、国家、群体、时段的历史,但是历史是什么?
列夫·托尔斯泰说: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卡尔·贝克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学生们上初中才开始学历史,历史课那时候对我来说,是用来读课外书和写作业的好时间,历史课本上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对我们而言就是为了考试。历史这门课给我的感觉和政治一样是要死记硬背一堆东西,是每到临考抓紧时间抢记一番就能拿到高分的简单学科。
实际上后来开始阅读历史类书籍,读到有关历史的故事和事迹都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能推翻很多的固有思维和观念
比如读到有关玄武门之变,根据《唐会要》和《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其实是有要求史官美化篡改过事实的。
唐太宗曾经提出三次要求观看记录的史实,可以想见真实的玄武门夺权是如何惨烈。阴谋争斗只要和政治权利挂钩,其残忍残酷,但凡粘上的人都休想说自己干净,更何况是深处利益核心的人物呢
如果真相流传下来,对帝王形象,对王位更迭,朝代巩固都将是可以造成倾覆的伏因恶果。
所以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真实的历史有些我们能推断还原,而有些是永远无法得知的。
就好像每个人都有暗黑的一面,或者讳莫如深的秘密一样,都需要掩饰掩埋。所以学史识人性,懂得人性有善也有恶,无须一味深挖猎奇。
所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诚不虚说
历史在塑造民族共同情感、加强民族认同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查理德将“民族”二字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该定义的核心是集体认同,“想象”是形成任何群体认同的必要认知过程。“想象的共同体”是一种社会心理学上的“社会事实”。而历史为这个“想象”提供了材料,是集体认同心里形成的推手。
我们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之强,团结一心之能总是让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的历史绵长悠久,足以为傲,史观总是强调仁爱与道德,以史为鉴。古往今来,朝代兴衰罔替,帝王将相,奇人异士都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这些历史的积累给国人塑造下了良好的价值标准,对国家和民族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八年前的汶川地震就是今年新冠病毒的历史参照。汶川地震举国支援,世界多国伸出帮扶之手,让汶川人民从苦难里站起来;今年武汉新冠爆发,又是同样的历史重演。
受过帮扶的四川人民大力反哺,全国人民都以各种形式支援武汉,世界各国都伸出人道之手。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遭受病毒的侵略,中国人民义不容辞地给予帮助。这帮助里有人道的关怀大爱,也有情谊的互往,还有历史遗留的痕迹。
有曾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投票选举之时给于中国大力支持的非洲各国,有曾在历史上与中国建立了友好邦交并一直保持的国家,当然也有抹黑抵制过中国的国家。
历史让我们的眼界跨越了自身,跨越了时间,跨越了地域,去探寻曾经,曾经是因,如今是果。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因为生活当中处处都是历史,包括我们自身也已经有了历史。过往之事,皆为历史。
为什么爷爷奶奶辈爱翻古论今?因为希望后辈铭记。为什么我们爱看历史电视剧?因为我们好奇。我爱看民国传奇,尤其是民国女子的传奇,因为我向往。
现在社会,发展得太快,变化得也太快,我们总在说一切向前看一切向前冲,却总是忘记了看看曾经。
历史也曾经是过去的未来。祖父是父亲的历史,但他也曾经是曾祖母的未来。
过去的光阴,也有它温厚的底蕴,就是这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底蕴塑造成了如今,塑造了我们。
古人说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个“人”,除了现世的人,前人古人早就有渊源的联系;这兴替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既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如今。
还有一个词是博古通今。对古代过往有渊博的知识,对当下也必定有不凡的见识。
阅读历史能够开拓心胸,开阔视野,启发心智,锻炼思维逻辑,帮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让人有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对一个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者看法,从而培养出自己的价值标准。
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三国》,小的时候虽然非对即错,也有疑问,曹操就一定是坏的吗?刘备就一定是好的吗?因为这两个原因我小的时候还蛮喜欢周瑜的。
随着年岁增长,了解的历史面多起来,才懂得评判一个人没有绝对,曹操其实也雄才大略;能写出那么洒脱大气的诗句,定然也有胸襟气度,曾经因为飞马踏坏农民麦田,而割发代首以示效尤。只是深处权利与朝代更迭,世人所处立场不同,就褒贬不同。
了解的历史越多,就越不会轻易地下定论。也不容易被片面的形象所欺瞒。对于影视作品也有客观的看待,不会那么肤浅的觉得电视上演的就是所谓的历史。
没有深刻地去深究历史,但是历史在无形中已经给人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