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力挽狂澜的时代柱石,还是妥协卖国的千古罪人?

唐璜

时间:2019年12月10日 .共发184篇. 2关注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一生毁誉参半。有人评价其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有人痛斥其为误国求荣的乱世奸雄,评价悬殊之大令人咋舌。但细数古今中外的历史,但凡声名显赫成大事之人,大都誉谤满身、言人人殊。诚如梁启超所言: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t0193164840ce570291.png

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李鸿章一路扶摇、出将入相,在纵横驰骋的晚清政坛上,实现了古代封建仕子皓首穷经所梦想的著史封侯的理想,却也将自己置于后世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历史漩涡中。

历史总是充满太多的无心插柳。少登科第的李鸿章进入当时的翰林院编修,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研经史、好艺文。本想着翰林出身、平步青云,却因为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而不得已充入军旅,这才成就了后来的淮军之父。

李鸿章在兄长李瀚章的牵线搭桥下,投身湘军幕府,在曾国藩的谆谆教诲尽力雕琢和身体力行的影响下,李鸿章军中历练,深受教益。而后幸得机缘,在曾国藩建议下,招募淮勇,组建援沪之师,由此军事发迹。李鸿章练兵炼器,先后收复苏常诸城,截断了太平军首都天京(今南京)的饷源粮道,遂即天京被曾氏兄弟攻陷,轰轰烈烈的天平天国运动就此覆灭,李鸿章也因此晋封一等伯爵。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天平军的气焰刚刚熄灭,捻军又以洪水之势泛滥长江以北,成为威胁清廷的心头大患。李鸿章从老师手中接过平捻重任,讲术谋略,出其不意,先后平定东捻赖文光,西捻张宗禹等流寇,加封其太子太保头衔。

2013320141229.jpg

有人批判李鸿章血腥手段屠压劳苦大众,虽不说错,却忽略了李鸿章所处的时代和其代表的阶级属性。作为封建官僚和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看到民乱四起,祸及利益,李鸿章出兵平乱、扶危定倾,于公,是对其服务的政治集团的忠贞负责;于私,也是保证其既得利益不因民乱而失,这恰恰是其阶级属性的体现。

李鸿章所处中国之时代,内忧外患,列强环伺,民乱四起,中华已至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于浑噩昏睡的统治集团中,力持变法图强,认为"盖不变通则守战皆不足恃",倡导西学中用。

作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了实现自己的西学图强的美梦,一则创办军事工业,建海军、造军舰、造武器、买洋器、修船坞;二则着力推进工业现代化,办招商局、电报局、电话局,修铁路,开矿务;三则改革科举,兴学育才,创办新式学堂,选派幼童赴外留学。

ninja146224715376483.jpg

惋惜的是,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李鸿章毕竟是学宗宋儒的代表,是纲常名教的信徒,没有脱离儒家传统的治略轨道,其企图以儒家治平之道,辅以西方富强之术,中西杂糅,官督商办,舍本图末,结果可想而知。

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于当时绝大多数愚昧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李鸿章眼界高远,趋时开放,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对外开放做出了努力和尝试。从洋务运动的浪潮里,李鸿章身上的因循腐朽与开明倡新的矛盾对立暴露无遗。

李鸿章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其主张的"和戎外交"方针,经其之手一次次将民族利益拱手相让。

避战主和,坐待敌攻

朝鲜战事未起之前,中日关系恶化,大战一触即发。丁汝昌请派北洋海军先行袭击敌舰,被李鸿章拒绝。此时李鸿章内心坚守和戎之策,不愿衅自我开,认为敌强我弱,厌战主和。一方面遂消极备战,坐待敌攻;另一方面企图以夷制夷、借兵伐倭,寄希望于国际调停,以致敌军做大,错失先机。

消极防御,用人失察

就在李鸿章设法和平解决中日争端之际,日方先行挑起战端,突然袭击中国海军。李鸿章坚持消极防御方针,命令部队扼据形胜,相机进取,使清军错失了主动出击的战机。军事任命上,他重用淮系旧将叶志超等人,以致闻风先遁,平壤战败,旅顺口失,威海陷落,李鸿章引以为傲的北洋舰队也因此全军覆没。

暂屈求伸,割地求和

为防止日军攻打京师,威胁清廷统治,李鸿章主张割地求和。清廷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给与其"商让土地之权",赴日议和。在伊藤博文的咄咄逼人甚至胁迫下,李鸿章担心日本急攻京畿,只得忍辱负重,屈膝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是李鸿章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这一事件使得李鸿章名节尽失,事业扫地,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全国人民的口诛笔伐。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