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城诗话(新版)
黄孝庭著
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近照
黄孝庭,曾用名黄孝廷,黄孝腾,笔名田子壬,男,汉族,1950年4月生,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后门人,高级政工师,是岭南诗社和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当过兵,打过渔,读过干部专修科,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过职……著作散见于国内外各种报刊诗集和互联网上,涉猎古风乐府、格律诗词、爱情诗、讽喻诗、新诗、歌词(歌曲)、诗话、杂文(散文)多个领域,主要有《田子吟》、《感悟》、《回忆》、《鹏城诗话》、《话说人生》、《生命如火》(《如此多娇》、《野火春风》、《蜡炬成灰》、《心中恋人》、《我欣赏您》)、《随园诗话精选》、《走向深圳》、《黄氏家族谱》等,其中诗词作品及诗歌理论曾多次获奖并被各地诗报刊登载。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评论诗歌的专著。本文主要以指导广大青少年及诗歌创作爱好者如何写诗为目的,从诗歌的魅力及作用入手,对诗歌的诸要素展开全面、逐一的探讨和分析,并对传统诗歌的利弊及现行诗坛的现象进行了大胆的解剖和研究,提出了作者个人的关于诗歌创作及评价的一系列看法。全书共分32个章节,约6万多字,其中部分章节被多家报刊转载并获奖。
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
功名利禄全抛下……
——摘自电视剧《封神榜》片尾曲
目录
一、诗歌魅力及作用/7
二、诗歌写作及方法/9
三、如何写好一首诗——诗歌创作漫谈/17
四、诗要自然流畅/23
五、诗要入人心脾/25
六、诗贵有新意/28
七、诗歌忌直白/32
八、社会实践、思想、情感与胸怀——对“功夫在诗外”的思考/35
九、新诗标准之我见/41
十、气势雄浑境界高——诗歌的意境美/47
十一、没有真情不作诗——诗歌的情感美/52
十二、疑是银河落九天——诗歌的形象美/58
十三、大珠小珠落玉盘——诗歌的音乐美/61
十四、高度概括出真谛——诗歌的哲理美/64
十五、好诗未必尽合律/67
十六、韵响还兼想象飞——李白诗的一个艺术特色/71
十七、于细节处见精神——评辛弃疾词的一个艺术手法/74
十八、情景交融美似画——《千年一梦到水乡》欣赏/78
十九、诗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82
二十、革命前辈的诗歌情怀/85
二十一、格律诗禁忌浅析/89
二十二、当前格律诗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99
二十三、对“诗缘政”的思考/102
二十四、诗人与诗就应不谈政治吗?——纠正一种思想偏向/105
二十五、诗本就不是要表现现实生活吗?/108
二十六、诗词章法与构思浅析/111
二十七、诗坛三病/121
二十八、学诗感悟三阶段/123
二十九、诗词创作三过程/124
三十、格律诗与词/126
三十一、万紫千红春满园/129
三十二、结束语/130
一、诗歌魅力及作用
诗歌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具有无比强大的艺术魅力和作用,否则,它不可能历经千秋百代留传至今,不可能仍值得我们去学习它和运用它。那么,诗歌究竟有着哪些艺术魅力和作用呢?
首先,诗歌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而具吸引力。众所周知,诗歌是最古老和最简单的文学形式。它具有“易记,易懂,易唱,动听”(鲁讯语)等特点和优点。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它容易被人接受、学习、掌握和运用。
其次,诗歌在美学上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诗歌具有意境美、情感美、形象美、音乐美和哲理美等美,人们通过朗读诗歌,便可从中受到感染和薰陶,从而得到不同美的享受。如苏轼的“大江东去”、辛弃疾的“楚天千里清秋”、毛泽东的“北国风光”等,给人以意境美的享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孟郊的《游子吟》和蔡琰的《悲愤诗》等,给人以情感美的享受;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给人以形象美的享受;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煜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等,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给人以哲理美的享受……
再次,诗歌可以丰富人的思想内涵,提高人的品位和气质。人们在夸奖人时常引用苏轼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其意也就是说,一个人饱读了诗书以后,思想内涵丰富了,谈吐见解就会与众不同,自然而然显得很有才华,品位和气质也就提升了。常听人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事实上确是这样。一个人只要饱读了诗歌,就会受到诗歌中意境、情感、形象、音乐以及哲理各种美的感染和薰陶,他说话、写文章往往就能做到想象丰富,感情充沛,讲求精炼,并且能左右逢源,引经据典,出口成诗。人们就会觉得他很有才华,很有品位,很有气质了。
最后,诗歌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激励。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千百年来启迪和激励着广大青年男女为爱情和事业忠贞不渝;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为民、为了正义和自由而英勇斗争、视死如归!
这就是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诗的原因之所在。
二、诗歌写作及方法
诗歌作为最初和最简单的文学形式,具有“易记,易懂,易唱,动听”(鲁讯语)等特点和优点,这就决定了写诗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易记、易懂,所以易学。可以这样说,凡是健康正常的人,不论男女老幼,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高低,都可以进行诗歌创作。我们或都曾听过《咏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骆宾王写的一首五言古诗,相传写这首诗时才七岁。我们也或能琅琅上口地朗诵《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以上两首诗歌,一首是小孩写的,一首是民歌,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创作的,可见写诗并非难事。但是,若要真正写出一首好诗来,那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已能写出一首好诗来,但我们不能一步登天,一口吃出个胖子来,那么我们只能先从学会写诗做起。
诗是怎么来的?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必要。然而,了解诗的起源与发展,从民歌民谣中吸取营养,对于我们写诗,是很有帮助的。
从文学史看,民歌民谣是最早出现的诗歌现象。众所周知,最早的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是在原始人类集体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诗歌也不例外。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淮南子》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音爷虎),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邪许”,是劳作中发出的呼声。原始先人就是用这种简短有力的呼声,协调抬木者的步伐,表达其感情,鼓励其精神。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也创造了诗歌。原始人类在劳作过程中发出呼声,使他们的大脑和发音器官随之发达起来,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有节奏韵律的歌谣。由此看来,诗的最原始形态应该是民歌民谣,直至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概公元前11世纪——6世纪)流传在民间的歌谣及贵族文人的作品,经过孔子收集整理删除后,留下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从诗歌的发展历程看,诗歌从《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近代诗、新诗,起初,我们的老祖宗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并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制,那时候也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格律,只是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步有了格律,到了唐诗宋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十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诗海茫茫,我们应从何入手呢?换句话说,我们应以什么格式为依据呢?这就好比制造某种器具,需要先有一个模型,否则就无从照样制造。那么我们就只好先以最简单的五言绝句为例吧: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上面是一首平起式的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还有仄起式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这里只说平起式的。初学写诗者首先要按其平仄来填写文字,但不是随便填写上什么文字都能成诗的,还必须成语句,而且要语句通顺。按五言律绝的平仄要求,每一句中的第一、第三个字的平仄可以机动,第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不能改变的(七言律绝是一、三、五机动,二、四、六不变)。此外,还须注意押韵,一般是第一、二、四句尾字都押,也有只押第二、四句的。押韵有押平韵、押仄韵和平仄互押的,这里举例的是押平韵。
也许有人说,我为什么要按格律诗的平仄和押韵要求来写诗呢?我不想受这诸多限制,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象我们的老祖宗一样,这多自由!这话乍一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其实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如前所说,诗歌具有易唱,动听的特点和优点,为什么易唱,动听,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讲究平仄和押韵,所以易唱,动听,这是我们的老祖宗经过千百年的摸索实践留给我们的经验总结和宝贵财富,是写诗的基本要求,我们为什么不拿来借鉴而非要再从头摸索开始呢?如果你连诗歌的基本特点、优点和要求都不懂,你怎么能写出好诗来?因此,要写诗就要从注意平仄和押韵学起,学了平仄和押韵,你就有了更好的诗歌知识基础,这对于你写新诗或写其它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这样短短四句话二十个文字当中,必须要集中概括地描写反映一件事情或景物。如上面所提到的《咏鹅》,就是写物。而《敕勒歌》却是写景。
第三步,必须赋予这一事情或景物以感情、想象或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认识、意愿或倾向,从而达到写这首诗的目的。还是以《咏鹅》为例,作者通过对鹅的唯妙唯肖、形象概括的精彩描写,赋予和表达了对鹅高度赞美、欣赏的思想感情。
以上三步都做到了,那么这首诗就算写作成功了。另外,我还想再推介一种简单而易学的方法——模仿。
所谓模仿,就是仿照别人的做法,这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很多初学者不知如何入门写诗,那就不仿模仿前人优秀的诗篇进行创作。现在我们就来模仿《咏鹅》这首诗进行创作吧!同样,我们也把题目定为两个字——《咏山》,然后再按其格式进行构思:
山山山,
高耸出尘寰。
黄金藏土里,
青草长其间。
你看,一首模仿的诗也就写成了。其他诗也可以这样写成,这里就不再一一多举。当然,这只是初学写诗者的一种入门形式,而要真正写好一首诗就不能单靠模仿了。要使自已所写的诗歌成为好诗,还有好远的距离,还需要我们做好多艰苦细致的基本功。
以上是绝句的写法。现在来说说律诗的基本写法,还是以五言首句押韵平起式为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实际是两首绝句的组合,这也是绝句名称的来由,即绝句就是截其律诗的一半而成,因截与绝谐音,故称绝句。所不同的是律诗比绝句多了一半,它要求中间四句应对仗。所谓对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联,或叫对偶。人们习惯于把两句相对的句子称为一联,于是律诗就有了首联、颔联、颈联与尾联之称,虽然首尾四句并不要求对仗。至于什么是对仗,如何对仗,我们再来看看唐朝诗人王维的《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以上是一首平起式五律,古人作五律首句多不押韵,中间四句就是对仗。颔联的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颈联的竹喧对莲动,归对下,浣女对渔舟,不论从平仄到词性,都是非常严谨的对仗。这是写律诗的基本要求。如果违背这一基本要求,那就不是律诗了。至于律诗诸多更繁锁的要求,我们在往后章节中专有论述,这里就不再细说,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有如下几点:
一是必须努力学习掌握诗歌基本知识。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多连诗歌基本知识都掌握不好,不懂得各类诗的基本要求,他怎么能写出好诗来?
二是必须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其他社会科学知识。懂得国家政策法规,我们就不会写出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诗来;懂得其他社会科学知识,我们在进行各类诗歌创作时就能做到左右逢源。
三是必须深入社会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写诗也是这样。作者只有深入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才能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多留心身边的人、事、物,一点一点地积累感受,做到象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烂熟于心”,然后“一挥而就”。
四是必须坚持好诗不厌百回改。写诗能够做到一挥而就最好,但是事实上能够一挥而就的人是少之又少,一般只有天才人物才能做到。据我所知,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是这样一个天才。据说他写清平调三章的时候,已经喝醉了,连站都站不稳,当时玄宗皇帝要他应制赋诗,如果写不出来是要杀头的,结果是由人扶着来写的。李白他“文不加点,一挥而就”,这就是现在留传于世、烩灸人口的清平调三章。有关李白一挥而就的美誉也是古书记载而已,我们并没看到。我们看到和了解的是大多数人写诗都很少能做到一挥而就,而是写完了以后要进行修改,而且有的还要反复修改多次,才能够成为好诗。这就是好诗不厌百回改的意思。在诗歌修改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唐朝和尚诗人贾岛,我们平常所说的“推敲”的典故就出在他身上。杜甫和贾岛等都是苦吟诗人,他们写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古人对写诗的“推敲”即修改方面是多么重视!鲁迅先生在谈到写作时告诫年青人说,文章写完以后,最好要多看几遍,力求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掉,毫不可惜。我们应该谨记他的话。
三、如何写好一首诗
——诗歌创作漫谈
2009年新春过后,一天,我在家里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岭南诗社打来的,说我的诗歌得了奖,叫我某日某时要到广州的三寓宾舘开会领奖。我说我能不能不去,电话那头说,你最好还是要来,因为你是得了一等奖,会上有省里大首长要向你颁奖,而且还要合影留念。这样,我只好带着老伴一起去了广州参加开会领奖。我得奖的诗歌是一首词,题目是《水调歌头看翟志刚太空漫步有感》。这可说是对我长期热爱诗歌创作的一个肯定和回报。
诗歌是诗人以一种最简单文字形式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及主观认识的流露和表达。一方面,由于简单,它必然就没有那么复杂。它通常靠的是作者的天份,是作者因事因物因情因景有感而发的产物。所以后人对于诗歌有“诗言志”、“诗写性情”、“触景生情”、“无病不呻吟”诸评论和看法。另一方面,看似简单,但要写好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作者多方面的努力,除天份外,还需要具备写诗的基础知识、对社会生活及事件的细心关注和认真思考等,这些都是先决条件。具备了这些先决条件之后,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创作的问题。
我们应如何创作写好一首诗呢?和写文章一样,我以为着重必须做好四方面功夫,即立意、选材、谋篇和炼字。现在结合笔者2008年度获奖作品《水调歌头看翟志刚太空漫步有感》一词的创作体会一一分述。
第一,诗歌贵在立意。常言道,意在笔先,其意思就是说,在下笔之前,必须要先有意,要有写什么表达什么的想法。这个意,就是写诗的前提条件。没有意,就不能去写诗;没有好的意,就必然写不出好的诗。反过来也是说,要写诗就必须要先有意,而且要有新意、好意;只有小意也不要急着作诗,必须等到有了大意、深意之时,才可欣然命笔,所以说贵在立意。有的人热衷于作诗,不管有意无意,真可与李太白“斗酒诗百篇”比赛,但所作之诗,多无意义;有的人喜欢唱和,即别人写了格律诗,不管是写什么的诗,也不管自已有没有意,他都要去和一和,甚至众人趋之若鹜,于是无病也呻吟,穿凿附会多,表面上是附庸风雅,实际上是逢场作戏,凑热闹而己。2008年9月25-27日,我国神舟七号发射成功,航天员翟志刚成为第一个太空漫步的中国人,全国沸腾,举世瞩目,目睹这一惊世壮举,笔者胸中激荡,诗情奔突,我为祖国的强盛而自豪,我为中华的优秀儿女而骄傲,我要歌颂他们,我觉得我的立意己经相当成熟,于是产生了作诗的强烈冲动要求。当时,“热情洋溢讴歌神七的诗词,雪片般飞来编辑部。”(《岭南诗歌》评语)我也没考虑过那么多,也没有想过会得奖,我只“我心作我诗”。
第二,诗歌重在选材。为什么说重在选材?这个选材确实也很重要,如果选择一般的风月雪月,古人不知写过多少遍,若无新意,最好别写,确难成材。故在选材的问题上,我认为一般应选择重大题材较佳,因为重大题材较有意义和价值。这里要说明的是,我所说的选材,除了选择题材之外,还包括选择题材角度和表现形式。首先,我选择了航天事业这一重大题材,而且是选择了翟志刚太空漫步的一刹那。神舟七号从发射到升空到航天员出舱再到回归,整个活动过程很多,我不可能面面俱到,若要面面俱到那只能泛泛而谈,肯定写不好,那倒不如去写文章。在诗歌简短的篇幅里,我只能选择最动人最鲜明的镜头,然后加以想象发挥。其次,选择什么样的诗歌形式,才能比较恰当和充分地表达我的要求呢?我选择了词,而且是选择了《水调歌头》。为什么?因为我以为词是长短句,形式比较灵活,比较适合表达当今复杂的思想内容,而且《水调歌头》又比较适合表达豪迈雄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诗歌成在谋篇。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意选材之后,就要谋篇。我认为,这立意、选材和谋篇都是“预”的过程,则为创作一首诗歌认真做准备,这三方面功夫做好了,那么这首诗就算基本写成了,所以说成在谋篇。谋篇就是根据所立之意和所选之材进行创作布局,即如何写的問题,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要认真思考好,这样写出诗来才能做到脉络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决不能想到哪写到哪,杂乱无章。我在创作《水调歌头看翟志刚太空漫步有感》一词时,根据立意和选材,在上阕着重写了翟志刚一人出舱活动这件事,而在下阕就转向写了全体航天人员乃至全国人民,想把翟志刚太空漫步这件事提升到更高更广的境界上来,从而达到立意的目的。
第四,诗歌功在炼字。这一步最关键,所以重点来讨论。有了好的立意,选取了好的题材,并且进行了谋篇布局之后,如果付之表述的文字啰哩啰嗦,词不达意,甚至佶屈聱牙,那也成不了一首好诗。一首诗初成之后,不要急着立即发表,要先放一放,看看有哪不妥的,改一改。人们常说“好诗不厌百回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时就要集中炼好字。文章也是不厌百回改,但文章不象诗歌那样特别强调要炼字。诗歌就不同了,因为篇幅短小,文字不多,所以特别强调要炼字。说是炼字,其实也包括炼词和炼句,因词和句也是由文字组成的,我这里把它们统一说成是炼字。炼字的功夫,可说是写诗的第一功夫,也是成就一首好诗的第一功夫,更是衡量一个诗人优劣高低的真功夫。因为经过炼字的诗歌,仍要贴切自然,不露斧凿痕迹,那确是真功夫。古人“推敲”的故事,就是指这炼字的第一功夫。
首先,炼字要做到精当。所谓精当,就是精确恰当。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要求用得恰到好处,无多余无用重复不当之字、词、句。我们现代汉语的字汇、词汇和语汇都非常丰富,但其中必有一个最精确、最恰当的,我们要千方百计把它选出来用上,如我在描写翟志刚太空漫步时,原是用胆壮寸心丹,后考虑到用赤胆与丹心相搭配,更能体现出航天员对祖国人民和航天事业的忠诚,故将壮字改为赤字。
其次,炼字要“深入浅出”。古人言:“道深言浅,道浅言深。”其意思就是说,得道深者能用最浅显的话语表达出来;只有得道浅的人说话才晦涩难懂。诗歌本是最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更要求“深入浅出”。这写诗炼字的目的,就必须力求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把“意”表达出来。故白居易作诗有“妇孺能解”的故事,实在是道深的缘故。现实中有人作起诗来故弄玄虚和高深,喜欢用生疏冷僻的文字,不仅有违现代汉语语言习惯,而且有违诗歌之初衷和禁忌,这是不妥的。 我在《水调歌头 看翟志刚太空漫步有感》一词中,始终都尽量采用符合普通话规范的文字来表达,力求做到浅显明白,通俗易懂。
再次,炼字要注重诗歌诸要素的提高。在炼字的过程中,除了好的字、词、句不能随意移改以及诗词中的平仄和押韵等规定必须严格遒守外,还须充分考虑字音响亮和阴阳上去四声左右前后的有机配合,力求在声韵方面用上最精当的文字,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如我在《水调歌头看翟志刚太空漫步有感》一词的开头中,用“素有”两字而不用“早有”两字,就因为“素有”两字在普通话四声中分属去声和上声,而“早有”两字却都念上声,故不用。又如在词结尾句我用了“百载”两字而不用“万载”两字,都是这个意思。全篇以此类推。
这炼字的过程,不仅是表“意”的过程,而且还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作者一般不应直接把“意”表述出来,而是要通过形象体现出来。我在《水调歌头看翟志刚太空漫步》这首词中,不仅要求自已文字要精炼,而且要求每句都要围绕突出中心内容(意),先后用了“摘星”、“与婵娥比舞”、“宇宙任蹁跹”等一系列想象,集中突出表现了中华儿女优秀豪迈的英雄气慨。……通过炼字,炼出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形象美、音乐美和哲理美来,那么你的写作就算成功了。
综上所述,立意、选材、谋篇和炼字这四步功夫,贯穿于整个诗歌创作的全过程,也即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构思全过程。这好比我们建楼房,你首先是想建造一座楼房,就要慎密设计出楼房图纸,其次要选购好各项建筑材料,再次要认真进行施工,最后楼房建起来后,还要用心进行装修。这建楼房的过程,就是立意、选材、谋篇和炼字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建楼房可委托他人,而写诗你却必须自已亲力亲为,否则,它就不是你写的诗。
附:水调歌头看翟志刚太空漫步有感
素有摘星志,终得上青天。茫茫玉宇初步,胆赤寸心丹。背负人民重托,敢与嫦娥比舞,挥手凯歌还。举世共瞻仰,华夏史空前。
航天事,难关大,也堪攀。神州儿女奇志,宇宙任蹁跹。早已藏龙卧虎,更是殚思极虑,决胜运筹间。一代英雄气,百载贯坤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