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衔夏的小说《子弹做的刀》

春暖花开

时间:2018年09月12日 .共发342篇. 12关注

作者说

当杀手遇到自杀者 李衔夏

在我看来,所谓经典,就是把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推到极致,因为极致,所以这样的关系会在历史中不断重演,绵延不息。具体到短篇《子弹做的刀》里,我让一个杀手遇上了一个正准备自杀的目标人物。这个杀手还有没有必要去杀死这个将死之人?这就带出一个命题:一个人有没有权利去剥夺另一个人寻死的权利?其实,这个命题放在非杀手的现实生活中会更具有普遍意义。无论人们是救一个自杀者还是杀他,都是在剥夺他寻死的权利。这里,我要谈到我的另一个短篇《加缪的人间》,故事是一个自杀者在寻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罹患绝症,于是放弃自杀,选择等待死亡。《加缪的人间》的核心是:以死亡拯救死亡。而《子弹做的刀》则是:以死亡成全死亡。在前者的副标题中我引用了加缪的名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而在后者的副标题中我引用了凯尔泰斯·伊姆莱的话语:“对我来说,最适当的自杀——看起来——就是生活。”这两个短篇可以看作是姐妹篇。在我探讨自杀的小说中,我并没有把精力放在人物自杀的动机设置上。“同台吃饭,各自修行”,同样的遭遇,有的人会自杀,有的人则能扛得住。归根结底,是基因和性格使然。性格,本质上是人性中除去相同相通之外的部分,可以看作是人性中的偶然性,它是文学作品丰富和趣味的所在。

我所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这点我在中篇《心墓》中已有所谈及。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先于本质。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人生下来不会马上有独立的意志和意识,因此就谈不上有本质,但他已经存在了。而我认为:关系先于存在,且久于存在。举个例子说,人出生之后才算存在,但在出生之前,他已经跟父母、跟家族、跟邻居、跟地域、跟时代产生了关系;而一个人死后,他就不存在了,但认识他的人还活着,那么他与世界的关系就还延续着,我们说一个人不朽,实则就是这个人与世界将保持永恒的关系。不久的将来,我会把这个哲学思想付诸笔端,形成学术论著,更系统更专业地阐述相关观点,目前,我主要是以它为靠山,创作一批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小说,我所营造的一个个现实困境,不同于存在主义者的架设,我认为人的困境就是人的关系的焦点矛盾。中国早就有了两千多年的关系哲学史。很多哲学家认为,儒家思想没有本体论。其实只是他们以及他们背后的西方哲学体系还没有发展到足够的高度罢了。儒家思想的本体论就是关系,它造就了中华民族灿烂伟大的文明。到了现代,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对两千多年前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回应,也解释了中国现代历史为什么最终选择的是马克思主义。我想做的事,就是用西方哲学体系思维去重新发现并发展儒家关系哲学。萨特认为:“他人即地狱。”我则认为:他人不仅是地狱,也是天堂。人类要获得真理,就必须到他人身上去寻找。激活关系的凭证就是情感。情感有正情感也有负情感,但当下流行的“零度写作”号称不带一丝个人情感,在我看来,可以称为零情感,而零情感也是一种情感。

于是,我在杀手与自杀的目标人物之间种下了一颗情感种子。但我不想写成俗套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小说。他们身上所谓的爱情更多是好奇和对完美的欲望。因此,杀手最终可以动手杀掉目标人物,以成全她的自杀愿望。我通过一个极致的关系,将自杀和他杀融为了一体。女主角要求男主角杀她,就是一种买凶杀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杀手不过是一个杀人的工具,是凶器,真正的主谋是女主角自己,那么她其实还是在自杀。但从客观现实角度看,杀她的却是别人,那么就又属于他杀,即杀手剥夺了女主角自杀的权利。角度转到杀手身上,自杀和他杀的融合也让杀手陷入了既是人又是工具的尴尬状态。女主角的自杀,令杀手反思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问题,于是他作为人的尊严性被激活了,他不再想做杀人的工具。因此,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他挥刀杀了女主角。他故意不去杀最初的买凶主谋为女主角复仇,就是想证明自己不是为了那个买凶主谋才杀女主角的。

人对事物的看法和选择是会传染的。我读大学时学校曾发生十天四人跳楼自杀的事件,四个完全不认识的人先后选择了以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有本科生、有研究生、有饭堂阿姨。第一个人跳楼后,全校轰动了,学校不仅第一时间作了全校思想教育,还做了必要的安全防备措施。显然,后面三个人都是受了第一个人的感染,否则为什么要如此密集地去自杀呢?而且一致选择了跳楼。回到短篇《子弹做的刀》,女主角的自杀,不仅让杀手思考人的问题,更向他传染了自杀的选择,使他进入了一个阴郁迷蒙的旋涡。杀手其实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把子弹做成刀,就是把曾经的创伤转化为谋生工具和成就勋章。杀手陷入了自设的命题陷阱里,他最终思考的结论是,人只具有剥夺自己生命的权利,人只能自己打败自己,同时这也是自己战胜自己,他想战胜自己的心魔,于是选择了自己杀死自己。而吊诡的是,子弹比刀快,他被一颗捷足先登的子弹提前了结了生命。刺杀杀手的人有可能是最初的买凶主谋,他有一把枪。也有可能是杀手的其他仇家。这都不重要。杀手想要自杀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正如女主角想要自杀的愿望没能实现。故事发展到最后,男女主角的命运轨迹形成了两个叙事的圆环,互为象征式的照应。而一个杀手,居然连杀自己都做不到,这种悲哀多么荒诞啊!

至于刀,我写过一首诗,叫做《刀赋》。大概意思是,我喜欢刀柄、刀托、刀背、刀鞘、磨刀石,我喜欢它们的谦和、包容、温润,但同时我希望刀可以保留刀刃的锋利、愤怒、血性,因为这些品质是刀以及刀附属一切的全部意义所在。杀手李红兵为什么会死?是因为他的精神已经不再锋利,他不仅丧失了作为杀手的资格,更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小说最后一句说,杀手李红兵被一颗子弹拯救了。为什么用拯救一词?因为他自杀的意志没有完成,他并非死于自己的手,那么他就只是像海明威说的那样,被毁灭了但没有被打败。前面谈到,他人也是天堂。杀手因被他人杀害而抵达了天堂。子弹在这里是有隐喻的,如果说刀是切缝,那么子弹就是钻孔。钻孔,字面的意思就是钻研孔子。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是孔子的关系哲学拯救了他。枪离不开子弹,子弹也离不开枪,寓意的就是关系。刀是孤独的,刀随便一放都会让人产生恐惧,子弹做的刀,就是用关系去拯救孤独。

最后,必须感谢的人有两位湖北籍老师:第一位是《作品》王十月老师,自他约稿到我有足够满意的作品投稿给他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时间,而自投出稿件到收到通过终审回复却只经历了三天,在我的个人投稿史中绝对是一项重要记录,当我向他表达惊讶之情时,他展现出了作为著名小说家的幽默感:“第一次发都会神速一些,往后就慢了。”后来我了解到,这确实是《作品》的常态。于是,我开窍了:原来一本杂志也是可以拥有幽默感的。王十月老师更把《子弹做的刀》列为《作品》线下评刊活动的五部研讨作品之一,早在一年前,他就在《作品》推介过我出版的长篇小说《人类沉默史》,并将我纳入“广东文学的一手好牌”54名青年作家名录。第二位是《小说选刊》李昌鹏老师,短篇《子弹做的刀》是继中篇《旗煊》《人类灵魂工程师》后他作为责编选载的第三个小说,我们结缘的发端《旗煊》是我发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他私下给过我很多鼓励,还向一些机构和编辑推荐我。他令我相信,人世间是有无缘无故的爱的。在此罗列这些不是要晒太阳晒月光,这些对于很多成熟作家而言或许压根不算什么,但我会一直记住并以作家的形式表达我会一直记住。我与任何人都没有必然关系,因此任何一点来自别人的恩惠都是应该感激珍视的。写作这些年我弄明白了一件事,要报答老师们的鼓励,有且只有一个方式,那就是:努力写作,证明他们的眼光是对的!

编者说

山高水远 江湖上见

王十月

两年前,就读过李衔夏的小说,至今无缘一面。

《子弹做的刀》是他发在《作品》的第一个小说,这不科学。

近年成长起来的广东作家,写作初期,大多与《作品》杂志关系密切,像李衔夏这样,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比较少见。这也成为小编我的遗憾。

他最初的小说发在《都市》,经《小说选刊》转载引起关注。以一个职业编辑读后的判断,中国又多了个会写小说的。其时,他刚出版长篇小说《人类沉默史》,为了弥补作为编辑的遗憾,《作品》封二“品读”栏,第一时间推荐了这部新书。

主要是想借机约稿。

今年5月,终于给了我《子弹做的刀》。阅读过程,惊喜不断。

许多论者,还有写作者,谈小说,总爱谈得高深莫测。其实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小说,无非解决好了两件事,写什么,怎么写,二者不可偏废。写什么是目的,怎么写是手段。写什么取决于作家的眼界、思想,怎么写取决于作家的技术储备。当年的先锋小说家们,更执著于怎么写,当作家将怎么写当成目的,小说难免流于形式,变成没有灵魂的空壳。这也是许多功成名就的大佬们,不太愿意承认自己是先锋作家的原因。

事实上,先锋小说和小说的先锋性是两回事。

李衔夏的小说具有先锋性。

他借鉴了元小说的叙事技巧,结合了类型小说的表现形式,以此包裹思考。《子弹做的刀》有对存在的追问,对我是谁的纠结,我的印象,这是一部关于自我确认与救赎的小说。这种小说,容易写得过于小说,容易思想大于人物,小说家不干正事,变成哲学家。李衔夏为他想要表达的思想装上了武侠、悬疑小说的壳。他是个有哲学思想的小说家。

杀手与美女。

杀手爱上了他将要刺杀的美女。

最俗气的桥段。

他有本事,将一个如此俗气的桥段写得不俗,得益于叙事视角的不断转变,小说读起来摇曳多姿,步步生莲,而他要表达的关于存在的思考,就隐藏在人物的抉择逻辑背后。他恪守了作为小说家的本分。

最后说明,因在外地出差,手头没有《子弹做的刀》。最后一次读这部小说,是第6期《作品》杂志三校,两个月前的事。年近五十,记忆日衰,有些细节难免记错,不多谈。也不想装大尾巴狼,诸如谈点这个小说的不足,或者以过来人的口吻谈对他的期待。我最烦别人这样,自然也就不会这样对人。

只想说:李衔夏,山高水远,江湖上见。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