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祥《中国美学全史》:贯通古今回应时代

国民男神

时间:2018年09月23日 .共发338篇. 10关注

祁志祥教授独立主持完成的《中国美学全史》五卷本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美学界和出版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美学全史》上起先秦,下迄21世纪初,全景式地分析、描述了中国古代美学精神在古代的运行史及其在20世纪向现代美学学科的转型史。这样贯通古今的美学史著作,就我目力所及,还是第一部。《全史》的价值,首先在于在时间跨度上达到最大,揭示了中国美学演变的完整历史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美学全史》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第一卷,论中国古代美学精神。作者理解的中国古代美学精神,是中国古代对美和美感的基本看法以及中国古代三大文化主体儒家、道家、佛家对美的特殊看法。史论结合是本书突出的一大特点。本书与史相连的理论阐述,恰恰由第一卷体现。它是对中国古代美学史演进中积淀的若干共识的过滤与提纯,也是对中国古代美学史梳理的理论指导。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四卷,描述中国古代美学精神在中国古代的运行史。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共有的美本质论体现为味美、心美、道美、文美及物我同构、天人合一的适性之美的复合互补,它们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第二至第四卷,作者依据中国古代复合的美本质论的诞生、变异、回环、终结,将中国古代美学史划分为奠基、突破、发展、综合四个时期,即先秦至两汉为奠基期,六朝为突破期,隋唐宋元为发展期,明清为综合期。第三部分为第五卷,描述中国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学科的转型史。作者揭示:中国古代美学并无独立的学科概念,美学思想散落、分布在各种线索的哲学理论与文艺理论中;而“五四”以后西方的“美学”概念在中国落地生根,“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聚焦现实与艺术中的美及美感经验的哲学思考,于是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叙写结束了古代的多线并存,而能够理直气壮地单线推进。在现代美学史的描述中,作者以1928年的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为界,将中国现代美学史一分为二,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高举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旗帜蕴含的价值取向的变异,以及前期主观论美学向后期唯物论美学的转变。在当代美学史部分,作者分为第一次美学大讨论、第二次美学高潮、新世纪以来美学的解构与重构三个阶段。

《中国美学全史》的“全”不仅指时间上纵贯古今,而且指空间上笼罩群伦。第一卷在论完中国古代共有的美本质论后,即分别综论本同而末异的儒家美论、道家美论、佛家美论。第二卷至第四卷在中国古代美学史的叙述中,儒家美学、道家道教美学、佛家美学始终是同时并进的三条哲学美学线索,此外还根据时代生灭叙写了墨家美学、法家美学、玄学美学。与此同时,古代美学史部分还具体考察了哲学美学观在各门艺术理论中的表现,广泛地考察了每个时代的诗论、文论、词论、曲论、小说理论、书论、画论、音乐理论、园林理论中反映的美学思想。琳琅满目的文艺美学线索与多姿多彩的哲学美学线索齐头并进,奏出了多声部、复调式的古代美学交响曲,呈现出古代美学思想的全景图。而到了现代,西方的各种美学学说纷至沓来,于是中国美学发生转向。由于中国现当代美学史涵盖了中西美学的关系,因此,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必须在研究中国美学的同时,也研究西方美学。志祥教授不仅熟悉中国美学,也了解西方美学。所以,他能够跨越中西美学的边界,把握中国现代美学家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概念,对现当代美学作出深度阐释。作者客观揭示了这一历史现象:中国近现代美学家的理论思想虽然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但也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中国美学传统,进行了中西美学思想的融合与中国美学传统的现代转化。

这样,《全史》以先秦到 21世纪初的时间为纵轴,在古代以儒、道、佛、玄等派别的哲学美学和散文、诗词、戏曲、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园林等文艺美学的多条线索为横轴,在现当代以美学概论、文艺概论之类的原理性论著为纬度,精心打造出了这部中国美学全史。

细观全书,我们发现,此书不仅对已出版的各类资料选编作了认真的综合继承,而且对每个时代的代表性美学原典有深入的专研把握。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作者依据其独特的美学观,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美学资料取得了许多新的发现,如对佛教典籍中“涅槃极乐”、以“味”为美、以“圆”为美、以“十”为美、以“光明”为美等材料的挖掘即是典型的例子。许多被以往美学史忽略的美学思想,包括一些现代历史上鲜为人知的美学家等,都被发掘出来,使得历史的建构丰满充盈。面对如此浩繁的材料,作者执简驭繁,举重若轻,将各个人物、各种著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各得其所,给读者把握美学史的内容提供了很大方便。

在现当代美学史部分,作者写史,以人物为历史坐标。作者选取人物的标准,是在美学原理、文艺概论方面有系统化思考、建树、创新的代表性人物。只要创造出有学术价值的成果,哪怕传主没有显赫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作者也将其收入史中,如萧公弼、金公亮、汪济生、王明居等等。反之,如果没有创造出有学术价值的成果,哪怕这些学者地位高、名声大,也有所不取。作者对于入史者也不论尊卑,客观地论述、真实地评价,彰显了求真务实、和而不同的学术探讨精神,同时也采取了尊重研究对象、与入史者对话的立场,将自己的反思以存疑、商榷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体现出理解、宽容的精神,从对宗白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到周来祥、蒋孔阳、叶朗、朱立元、陈伯海等等现当代美学史上一系列重要人物的评述中,都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反思的真诚和对话的智慧。

改革开放40年,产生了一批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回应了时代的需要。在美学领域,也不乏有价值的成果。本书就是在美学史研究领域尽显“中国风格”的一部有重要价值的著作。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