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与人争高低

荡秋千听故事

时间:2021年09月21日 .共发320篇. 14关注

叔本华说:“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常有,我们无需抱怨、哀叹、沮丧,相反,我们可视之为是用来磨炼我们的途径,以便让我们能承受更大的不幸,不会因为我们事业顺利而丧尽生存能力。

14562.0.jpg

人和人之间的一些小小误会、分歧,无关痛痒的争论、无关紧要的不当行为、流言蜚语还有生活中许多别的类似的烦恼,对待这些小麻烦,我们应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无须为那些芝麻绿豆大小的事情感慨,也无须为之愤怒,更别愚蠢到记在心中为之烦恼,而是要跟它们保持距离,将它们看作路上的石头,推不开就绕道而行。千万不要去想它们,更不要让它们在反思中占有一席之地。”

叔本华这两段话说得特别好。其一,他就是教导人们不要计较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其二,就是教导人们不要与人争高低,一旦遇到争论或争执时,就学会闭嘴,或绕着走。

456564.jpg

这真是智慧的劝告。首先,那些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愉快、小烦恼不是自找的,而是被周围的人或事物强加的。比如别人说话冲撞冒犯了你,你被一棵小树绊了一下等等。这些无意间的、偶然的事是避免不了的。这时候就不要反思和计较。

而不要和别人争论或争执,则是有选择的,可以主动或被动的。既可以参与,也可以放弃。争论,或者说抬杠,无非是由一方挑起,另一方争论或不争论,都由自己说了算。有的人喜欢争,有的人不喜欢争,这也因人而异。有一次我从学校出去办公事,看见两个老师站在学校大门口争论。我出去的时候是上午八点多,他们在争论;回来的时候上午十点多了,他们还在争论。至于争论的什么,我不关心,就不去问。像他们这样争论,别说两个多小时没结果,就是再争论上十年二十年,也同样不会有输赢。因为只是在嘴上的争论,只要嘴在,就谁也不会服谁。还有两个班子成员,一见面就抬杠。不管是什么事情,他们都会站在相反的立场故意互相对立,没有对错,只有争吵。当然,他们不当真,只是在闲磨牙。

17147291.jpg

小时候上学时,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某某学生因上课捣乱,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在老师的耐心批评教育下,这个学生被老师说得心服口服,终于认识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像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学生时期可以,但在社会上,要想叫别人做到心服口服,则是难上加难。

一说到与人争高低,我就会想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诸葛亮当时在江东,总共与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七个人进行了互相辩驳。而辩驳的结果是,诸葛亮大获全胜,江东诸人却是“无一言回答”、“不能对”、“默然无语”、“满面羞惭”、“语塞”、“不能对”、“不能对”。

作为小说家的罗贯中这样写诸葛亮确实爽。他想叫诸葛亮说服谁就可以说服谁;想叫诸葛亮战胜谁就可以战胜谁。反正笔在他手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若依据事实理性地分析,诸葛亮到了人家地盘上,作为一个外人,一上来就去教训别人,别说东吴的那些名士能人,就是一般人也不会服他的。书上所谓的“语塞”、“不能对”,只是书上而已。如果在现实中,他们即使没理也会跟诸葛亮杠到底磕到底的,何来语塞、不能对?

R-C (14).jpg

事实上,在曹操要攻打东吴的时候,孙权也曾召开一个紧急军事会议,要大家讨论是打仗还是投降的问题。在会议上大家七嘴八舌,有说要打的,有说要降的。孙权犹豫不决。到最后还是鲁肃跟他私底下的一番话,才坚定了他要打的决心。所以说,有时候那种明面上的争论是没用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不与人争高低就能少带来麻烦。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要跟别人争论的事情,看一两句能不能说明白。如果能说下去就说;如果说不下去就不说。如果双方说出第一句就是吵的架势,那最好就别说了。因为越说越生气,越说越说不出个里表。这时候的争论,定位已经不是讲理了,而是争吵了。

在网络上也是这样。如果认知高度一样,那么好多事情就都可以讨论;如果认知高度差异太大,讲理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勉强要说理,也可能是鸡对鸭讲,说不到一个点上,没任何作用的。所以,为了避免无谓的争端,一个人在生活中要学会闭嘴;在网络上同样要学会闭嘴。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