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雷:那个敏锐的“永远的少年”

Yuan

时间:2018年09月19日 .共发354篇. 14关注

李云雷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评论家,而且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近年来,他发表了不少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的小说,引起文坛广泛注目。

他的小说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少年成长故事,如《电影放映员》《并不完美的爱》《暗夜行路》;一类是历史文化反思故事,如《三亩地》《富贵不能淫》;还有一类是超现实奇幻故事,如《再见,牛魔王》。这些作品大多采用少年回忆的视角,聚焦乡村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表现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生命历程,有的像夏日清晨牧童吹奏的小调,清新明丽而婉转多情;有的则像冬日深夜聆听老人叼着烟斗轻轻哼唱的谣曲,质朴无华却又意味隽永。他有意将小说写得不像“小说”,既有生活化的特点,又有抒情诗的味道,可谓“绝去形容,独标真素”,具有鲜明的辨识度。

像《梨花与月亮》讲述表哥夭折的初恋,夏夜、月亮、梨花、小路、穿裙子的少女、爬到树上张望的少年,还有那个年代的许多经典老歌,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像一首优美的青春诗章,让初谙人事的“我”体验到两性情感的美好、惆怅和感伤,也对成人世界的复杂变化充满无奈。《并不完美的爱》讲述后奶奶不爱“我”,“我”常感失落和难过,但是“不爱”促使“我”成长,在精神上变得更加独立。小说的叙述调子明朗而温馨,表现出作家对于人性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暗夜行路》将个人的遭际嵌入历史的巨大变革之中,以一种日常化的方式表现左翼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精神困惑,以及对于理想的坚守。《三亩地》讲述“我”和童年伙伴二礼——老地主的孙子交往的一些琐事,聚焦农村土地变化及社会阶层演变。小说引入阶级分析方法,续接了左翼文学的乡土书写传统,让我们在对中国土地百年沧桑的回望中,多了一种审视现实的视角。《富贵不能淫》讲述一个普通农民——舅舅的故事,“我”由他的经历展开对“世界中心”的反思,对以尼采、福柯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进行了祛魅。比起那些“成长小说”,李云雷的这部分作品显得更加敏锐厚重和富有思想冲击力,因而也更清晰地彰显出他的价值立场。

李云雷从本真的生命体验出发,回到最朴素的、最接近日常叙事的表达,一方面试图恢复文学与生活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也试图重返传统伦理场域中打开人性更加丰富的层面。与此同时,他还试图在启蒙观念之外引入新的思想资源,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审视。从这些短篇小说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他所做的努力。

在李云雷的小说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我”,既是叙述人,也是主人公。“我”有一双淳朴、天真的眼睛,对一切充满好奇,而且十分敏锐,就像一个“永远的少年”。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每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存在着一个“永远的少年”原型。这个原型指的是希腊神话中的少年神伊阿科斯。他始终保持着少年的活力,永远不会长大成人,是地母宠爱的孩子,是神之子,也是打破秩序的捣蛋鬼。他不被任何习俗所束缚,对世界敞开着自己的心灵,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永远的少年”的心态常常被认为是一种退化,但是荣格认为,“退化”也是心灵创造性过程中的必需之物。依靠“退化”,自我得以与无意识相接触,由此获得的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或者是崭新生命的萌芽。因此,这种“退化”其实蕴含着无穷的创造。李云雷小说中的这个“永远的少年”形象充满了魔力,他不仅会唤起我们心底沉潜的乡愁,也会引起我们麻木心灵的颤栗,让我们得以从另外的视角回望我们曾经的时代,窥探人性的秘密,在对于记忆的重新激活中点燃创造激情……我想,这个“永远的少年”形象也是作为批评家和作家的李云雷的象征。他对流行和中心始终保持着警惕,一直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角度和方式,讲述属于“我”或“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