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尸,这一人类最神秘的文化现象,版本众多,坊间传说纷纭,种种说法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天大的谜团。我以自己的方式——文学史学双管齐下,解构了它。
赶尸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那样神秘恐怖,除非你故弄玄虚,就难免骇人听闻了。相传苗民先祖蚩尤兵败中原,退守时行巫作法,悉数将阵亡将士尸首赶回故土。蚩尤作为首领兼大巫师,无疑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赶尸者。又传明朝嘉靖年间,第二十六代土司应朝廷之命,亲率土兵(土司王之兵)出征抗倭,事后又如法炮制,重演了一回赶尸神话。神话的意义是影响深远的,“魂归故里”的观念大概就始于那个时期,它俨然宗教般在整个湘西迅速传播开来,由此派生出一种行业——赶尸。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诡异的行业,它起源于湘西,也仅仅限于在湘西流行。人在外地为官、从军或经商,一旦客死他乡,定要千方百计将死者运回老家安葬,否则灵魂就会永远在外受苦流浪。山高路远,四季无常,人力运送尸体之难有如登天。这时候,一定有一个最先敢吃螃蟹的人,或许受到先人启发,异想天开要让死者自己行走,于是,赶尸匠便应运而生了。
从我记事起,赶尸的故事反复被人们演绎,赶尸匠的身影在印象中始终挥之不去。若干年后,既出于好奇,又出于写作冲动,我决定对赶尸一探究竟。九十年代初,我曾先后两度做过田野考察,走访了湘西境内几个地方,相继见到了当时还健在的五个从业者。尽管他们已经消失多年,但我还是在历史罅隙中找到了他们的踪迹。木讷、口拙、不善言辞,构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和他们长期相处,你会发现他们沉默寡言到和哑巴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旁人是很难走进他们内心的。职业决定了他们从入门开始就学会了守口如瓶。我的初次走访几无所获。第二回我学乖了,以诚恳和耐心作钢钎,终于撬开了他们的语言之门,尽管只是露出一道细缝,但从中漏出的只言片语,都足以石破天惊。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其实我完全没有必要在小说中追求历史的真实,正如许多读者所希望的那样,应该把赶尸写得更加诡异莫测,给世人继续保存一份神秘直到永远,至少不要轻易揭穿它。显然,我让这些读者失望了。我的写作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几乎用简短的篇幅就撩开了它的神秘面纱,也可谓一语道破了天机。
死而复生乃人类愿望,人们借助某种想象,可以将愿望一时达成,但终不能够持久,如赶尸。在时间的长河中,赶尸匠只是匆匆过客,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我的描写,也只是把他们称之为灵魂的引渡者,地位低下而行为高尚,仅此而已。
民俗学专家、《湘西赶尸》一书作者陆群的解读颇有见地,可引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小说独特。《生还》的标题让人怦然心动。我很喜欢这种写法,并认同对赶尸匠的处理方式。当然是生才能还,难道还能死还?但小说的生还只是愿望,生还其实是魂还。赶尸匠所进行的生还(仪式性的)具有浓浓的巫幻色彩,却又有着不得已的、强烈到必需的伦理诉求。在伦理面前,有时候,真,必须被隐藏。这是我理解赶尸匠及其行为的一个角度。赶尸,作为现象的存在是真实的,但作为事实的存在是不真实的,与小说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编者说
还复来
邓沫南
老实讲,不能说《生还》在最原始的意义上没有满足阅读时的某种猎奇心理,尽管已经忘了第一次知道“赶尸”是什么场合。散发着鬼魅气息的名称、玄奇诡异的风俗,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它。但反复阅读小说,慢慢地可能会发觉,阅读者才是文中之奇的狩猎对象,它把人的眼球和心吸引住,抓过来,按在板凳上,如此这般一番,最后放你去品、去悟。这么看来,阅读《生还》,有点儿像历八阵图,虽从死门入,终自生门出。
小说开篇被黑色笼罩,向二的归来疑云重重。第一重是尸身归来方式的神秘主义色彩,第二重是与主人公相关的几个“W”。两重疑云彼此遮蔽、互为补充,把人兜头罩进赶尸用的大斗笠,眼前一片漆黑。这种黑色的感觉可能会在阅读过程前后相伴很久,即便在意念中把小说题目改成“太阳照常升起”也改变不了。可以说是“死门”而入无疑了。
方可在此间遍历各门。惊门处,母亲在屋脊上接报,闻听“死罪、脑壳、收尸”,侧面寥寥几笔,写尽心空訇然。开门处,向二拜师学艺、行走江湖、中计杀人、主动投案,既是向二一生故事的开始,也是他这一生结局的开始。休门处,一边是他过堂受审,一边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为他含泪为他奔波,并在命运中交错。生门处,母亲与桃子都做出了具有象征意味的哺乳动作,一个是为了告别生命,一个是为了迎接生命。伤门处,秋雨愁煞,手起刀落,“向二”必须死,因为他的生命意义在于死、在于还,这看似是复归于无,是向着一、向着道、向着源头去,其实是另一个维度上道的向一、向二、向三乃至于万物。杜门处,师父赶尸而还,遣散徒弟,只余回响,小说家笔下的揭秘,其实仍恰是秘而不宣。景门处,野花开遍,万物新生,一个故事结束了,更多故事开始了。
怎么出去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回来。释卷回顾,这是一个从夜走到日、心从黑跳到红的过程,这是一个关于曲折前进螺旋上升的“轮回”寓言。“生还”也是“还生”,现在看来,作品可能不单是江湖风云、英雄传奇、侠隐之谜、惊悚悬疑、湘西一种,当中还寄寓着烟熏火燎、鬼影幢幢、悲喜交加、萤火自照等世间百态,寄寓着善恶承负、孤岛求生、昼夜永隔、无名而始等人生真相,寄寓着纠结隐痛、避视不忍、观奇不语、死水不闻、自冕为荣、永忆成待等心头况味。
所谓“天道至临,周行不殆”。感谢作家妙笔、选刊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