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作品 》

文学作品

收藏栏目

  • 孤独的守望者

    时间:2018年09月14日 .文章358篇 .11次关注

    陈毅达《海边春秋》:青年及青年问题的归来

    近年读小说,常感作家在描述时代现状、处理现实问题方面并非那么得心应手。不难发现,当下有不少小说是各类新闻事件的串烧,似乎和现实贴得近,却少了一份才情与想象力;也有的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方法,想象力看起来是大而飞扬,可少了细节与逻辑的坚实支撑……其实我们很难读到一种真正素

  • 小弟弟不带我

    时间:2018年09月14日 .文章317篇 .11次关注

    关于《山本》的阅读笔记

    一在《山本》未在收获发表之前,听朋友说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新作原名为《秦岭志》,后改为山本。我索来《山本》电子文档,初读时也以为“秦岭志”是更妥帖的书名,细想,贾平凹不以“秦岭志”作为一本小说的名字,或许因为他迄今为止都在写一部叫《秦岭志》的大书。“山本”是“秦岭”的一�

  • 下沙莎

    时间:2018年09月14日 .文章345篇 .19次关注

    《十里八村》:“十里八村”的认知空间

    “十里八村”是我们在谈及乡村社会时常常会用到的一个习惯性表达,这个俗语并非实指具体多大的地理范围或是多少村落,而是用以表达邻近的村落和村民,代表了传统农业社会中互有关联的村际交往空间。在传统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十里八村”是如何产生的?它所体现的乡村管理机制有哪些特

  • 无心打扰

    时间:2018年09月14日 .文章485篇 .12次关注

    啊,原来你是这样的知识分子

    潮湿而又闷热——上海的夏季。不知不觉又到了七月的尾巴,微信君又要写本刊观察了,先前的两次都挑了两篇小说,这次仅仅选取一篇我认为最有讨论空间的《春秋》,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故事,把它作为七月的主题再合适不过。作家阿袁擅长描写身处于象牙塔之内的女性,尤其是这些学术女子的

  • 无心打扰

    时间:2018年09月14日 .文章485篇 .12次关注

    《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回归汉语雅

    由国学大师傅璇琮领衔,与著名学者艾荫范、刘继才联袂主编,150余位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共同编纂的我国首部《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以下简称《比兴大词典》),经东北大学出版社甫一推出,就引起了古典文学研究、诗词创作与研究、接受美学研究、出版界、文化教育与媒体传播等众多

  • 影身等候

    时间:2018年09月14日 .文章308篇 .11次关注

    庞余亮《有的人》:撕得越碎,记得越牢

    从前,《有的人》是一首诗。现在,《有的人》是一部长篇小说。看似妙手偶得,实则其来有自,苦心经营。在小说《有的人》中,提到了彭三郎的第一次写作。在那首诗(如果能叫做诗的话)中,写下了他对老师的“咬牙切齿”:李文标,我们在织你的殓布。不用说,这是对于另外一首诗歌.....

  • 情深似海

    时间:2018年09月14日 .文章362篇 .13次关注

    周芳《精神病院采访实录》:让阳光照射进每一....

    近年来,纪实类的文学作品佳作频出、引人入胜。从某种角度上说,它比其他体裁更为真切和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甚至可以更加深刻与犀利地剖析复杂人性。新近出刊的2018年第9期《北京文学》“现实中国”栏目,就发表了这样一部名为《精神病院》的报告文学,堪称一束文坛艺苑里的异草奇葩。顺�

  • 孤独的守望者

    时间:2018年09月14日 .文章358篇 .11次关注

    《红楼梦》叙事传统与当下文学经验

    从现代文学再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文学的发展可以说从未止歇,曾经一度乐此不疲的各种文学实验如今都已落下帷幕,当我们回过头审视来时路时,不难发现,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文学也需要一些必要的拨乱反正,某些观念似乎偏离了我们的文学传统,某些技术过于让人眼花缭乱,甚而至于某些

  • 田埂上的梦想

    时间:2018年09月14日 .文章433篇 .17次关注

    尹学芸《望湖楼》:和一场雪有关的故事

    正月里的一场雪,带来的意外惊喜让人无处安放。一个意外的约请更是锦上添花。雪来的时候,恰适饮酒,更何况还沾着正月节日的喜庆。贺三革正是因为这场雪起意宴请陶大年的。多年前贺三革因为妻子工伤之事求助于陶大年的帮助,妻子工伤赔偿因此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夫妻俩心存感恩,却一

  • Yuan

    时间:2018年09月14日 .文章354篇 .14次关注

    钢丝上的负重舞者

    我读过一篇王迅的文章,其间,他把评论家比作“钢丝上的舞者”,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篇文章具体叫什么,他这么比喻有怎样的语境,现在我已经完全忘了,但我清楚地记得,看到它时我没忍住,扑哧笑了。当时,这个画面感十足的场景,执拗地从严肃的评论文字中跳了出来,仿佛在形象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