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弃_我不离

文章:329钻石作家V3关注:11

签名:你不离,我便不弃,你若离去、滚吧,别得罪老娘...

关注Ta

  • 你不弃_我不离

    时间:2018年09月24日 .文章329篇 .11次关注

    入党转正申请书

    敬爱的党组织: 我在2008年11月15日被正式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接受党组织的考察已一年了。一年之中,以一名正式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对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不断注意提高自身修养,无论思想,理论,还是行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你不弃_我不离

    时间:2018年09月24日 .文章329篇 .11次关注

    最好的安排

    青春,如一杯酒,总会给爱慕的人认真斟满一杯,每个人尝到的都是你精心倒满的一杯烈酒,只可惜,总有人会把它洒得满地都是,待美好的青春燃烧完时,你也不会轻易为某人斟满这杯烈酒,即使斟满,也只是一杯早已被冲淡的寡酒。在最美的年纪遇到你,此生足矣。阴差阳错,走上复读路程,在这

  • 你不弃_我不离

    时间:2018年09月23日 .文章329篇 .11次关注

    傅希春《古全和》:传统叙事与历史意识

    在文学的社会意义急剧萎缩、文学存在形态加速变形的情境下,专业文学研究者的文学写作大幅减少,乃大势所趋。可是,1980年代就开始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傅希春却呕心沥血近20载,在体弱多病的情形下,写出鸿篇巨制《古全和》。表面上,这四部曲受到作者专业工作的影响—

  • 你不弃_我不离

    时间:2018年09月23日 .文章329篇 .11次关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当代海洋诗歌

    两个主题词,一个是“21世纪海上丝绸路”,另外一个是“海洋诗歌”。按理说,这两个词或者说两组概念,其所处的领域、所触发的联想机制、所接通的话语谱系并不相同:前者是一个当下热度极高的时事政治概念,它直接来自于国家战略层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国家整体对外姿态等多个维

  • 你不弃_我不离

    时间:2018年09月23日 .文章329篇 .11次关注

    李修文:重新发现“真”与“美”

    如果说每个作家的成长都要经历漫长的挣扎和蜕变,那么,李修文近20年的写作生涯中所面对与呈现的则是一种断裂。“是的,人民,我一边写作,一边在寻找和赞美这个久违的词。就是这个词,让我重新做人,长出了新的筋骨和关节”,在生活中、在“人民”中,李修文反复修炼自己,他忏悔、反思

  • 你不弃_我不离

    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文章329篇 .11次关注

    一本书、两个人及他们的时代

    不是所有谢世的人都值得立传,也不是所有的传记都值得一读。陈超是中国新诗、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新诗发展的一根重要柱石,一座伟岸的丰碑。他配得上立传,他的传记也值得一读。近读《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两个人的形象,一个是陈超,一个是作者霍俊明。表面上

  • 你不弃_我不离

    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文章329篇 .11次关注

    扎根现实生活 讲好百姓故事

    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为陈彦的散文集《坚挺的表白》曾写过8200余字的长《序》。《序》中写道:“陈彦的散文作品,都泛溢着真诚和激情,从对诸多秦腔艺术大家人格质地的敬重,可以看出陈彦道德崇尚和情感倾向的另一重要因素。”“这种道德崇尚和情感倾向,是成就剧院未来发展和个人创作前

  • 你不弃_我不离

    时间:2018年09月19日 .文章329篇 .11次关注

    《乔厂长上任记》:生活里不能没有了激情

    《乔厂长上任记》是作家蒋子龙的成名作。改革开放伊始,这本小说曾风靡一时。当时光流淌到今天,再翻阅这本小说,同样使人感奋、发人深省。小说靠人物说话。这部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有魄力、能干事的改革家形象。乔光朴在企业面临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到大难杂乱的大

  • 你不弃_我不离

    时间:2018年09月19日 .文章329篇 .11次关注

    王彬:孜孜不倦做学问

    王彬对《红楼梦》的研究,主要在叙事学领域。他研究的,有些是别人研究过的东西,比如“红楼系年”,这一点很不容易。他为了写书中“伪时间”一章,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把红楼梦的内部编年从头到尾拉了一遍,这是很费时间的。他的结论,和周汝昌先生关于前八十回共写了15年的结论是一致

  • 你不弃_我不离

    时间:2018年09月18日 .文章329篇 .11次关注

    《出版忆往:陈昕出版随笔集(增订版)》:一

    —2007年,上海书店出版社计划出版我的作品系列,并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组织召开我的作品研讨会。就是在那次会上,我得以有幸认识陈昕先生,并聆听他对我的写作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诸多观察和判断。后来我得知,陈昕先生事先嘱咐出版社为他准备了我的作品和相关材料,并为参加会议亲自撰写